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纺织面料的色差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2日

 

漂白、增白后的纱线放置一定时间后,一是产生黄斑,二是随时间延长白度下降。分析原因,其产生黄斑是由于漂白用水质不良,含二价铁离子较高所致,二价铁离子日久被氧化或三价铁离子,这样就在纱线上形成黄斑。这种黄斑不但影响外观质量,同时还会使纤维脆损。克服的办法是:遇水质不良时,纱线漂白前用草酸1.5-2.0g/L、在80-85℃下进行酸洗。因草酸能与铁离子生成络合离子而溶于水,水中的铁质即可去除,达到不泛黄的目的。漂白、增白纱线随时间延长而白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煮练不充分。若纱线煮练不充分,棉纤维中杂质未完全去除,用这种纱线立即进行漂白、增白,时间一长,纤维内部的杂质及天然色素就会显露出来造成白度下降。克服的办法是:要保证漂白纱的毛效达到13-15cm/30min,而且毛效要均匀一致,才能保证漂白、增白纱线不泛黄。另外,用次氯酸钠漂白后脱氯时,大苏打用量过多或没有洗净,亦能使纱线泛黄。纱线烘燥时,烘房温度过高,烘燥时间过长也会造成纱线泛黄
为了适应不断上升的小批量多品种加工业务的需求,许多染色企业都添置了卷染设备,如常温常压M2125 型、高温高压横开门式,甚至可以染4000~6000m/ 轴的大卷装染色机等。但在这些设备上染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头尾(梢) 和左中右色差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机头布的长度和品质。笔者从许多染色企业中看到,现在工厂用的机头布大多是就地取材,企业既不准备机头布,又无人管理机头布。实践证明,要减少头尾色差,机头布的长度一般要在10~15 m 之间,并且要和染物(纤维) 的性能保持一致。有时虽然都是涤纶,但机头布往往没有经过前处理(如碱减量、退浆、煮练等) ,或是使用过的旧机头布,未考虑长度,头尾色差往往很大。从机头布的纤维性能来讲,从待染物中取最为理想,但要管理得当。一块机头布可在一只颜色上要利用多次,而不是每轴织物都取20~30 m 做机头布,否则太浪费。

2、操作工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改善卷染机上染色的头尾和左中右色差,很大程度取决于操作工的技术熟练程度。 
首先,不仅要掌握染化料溶解方法,充分稀释,而且一定要在左右两边加入,加入完毕,还要用干净的竹棒沿缸边拨划1~2 min ,同时还要将沾粘在缸边的染化料用水冲入缸内。

其次,加料时或加料完毕后严格控制升温速度,原则上,缸内织物往返两道,升温10~15 ℃。如果升温太快容易使染料上染速度加快,来不及发挥助剂的作用,以致织物上吸附的染化料不等,尤其是对温度敏感的染化料,往往会引起严重的色差。因此,操作工应培训上岗,让他们及时掌握基本技能,确保生产。

第三,操作工要掌握染缸中的染浴状况。如拼色染料染色的染浴,按照技术部门或车间指定的道数,在最后2 道之前,用一只白色瓷碗从染浴中舀一碗水随手慢慢向缸边倒去,一边倒一边观察,若残液中还有蓝色或红色,就应想办法使它们上染到织物上去,或加盐促染,或加匀染剂把它拉下来,视具体情况而定。运用不同的化学药品调节色光,达到透染、减少色差的目的。当然,技术部门在打样时应选择上染率比较接近的染料,或者用直接性基本一致的染料来拼色,这样既可提高大小样的符合率,也使操作工容易掌握染色工艺,最终达到良好的上染率。

最后,对色时取样要同时取5 块进行对色,即两端各1/ 3处、左右各剪取2 块,运转到中间1/ 2 处在中心再剪取1 块。如果这5 块色泽基本一致,这缸织物染得是成功的,否则,就得及时采取措施,或追加某一种染料补色,或追加某种助剂给予匀染(当然要在机械正常的情况下) 。

3、卷染机本身的性能。实践认为,织物左中右色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械性能,尤其是缸中的棚架,一定要根据织物厚薄及时调节。如染尼丝纺、涤纶春亚纺、涤塔夫之类的轻薄型织物,对棚架的要求特别敏感。笔者曾在某厂看到,卷染机上的棚架两端与中间的平衡度差距甚大,中间最凸出的与两端相差5 cm ,最平坦处仅相差1 cm。前者因棚架凸出,织物在染色过程中刮水严重,染液的含量太少,导致色浅;而后者则易产生折皱。后经调整把棚架中间凸出处调节到与两端相差2~3cm ,实践证明,织物得色均匀,又无折皱。

另外,卷染机底部应配有直接和间接两套加热装置。如升温加料时可用直接加热,到加料结束,调节好浴比后,则可用间接加热装置。现在大多数设备上都配备了电脑。笔者认为,第1 缸仿样时,不宜用电脑,等到仿样成功,在做好实际记录的基础上,需大批量生产时再用电脑以确保工艺参数正确。

4、配缸(轴) 织物数量要适当。如常温常压卷染机M2125型染轻薄型织物,一般在1300~1500 m/ 轴之间,如果染浅色织物,则宜更少一点,防止头尾色差太大。如高温高压横开门的卷染机,一般来说,每轴配缸数量也在此范围内。操作工需注意调节机械张力,因为涤纶、锦纶是热塑性纤维,如果在100 ℃以上张力太大,织物伸长率大,织物变薄手感板结。所以在卷染机上染化纤织物时,张力开始时紧些,100 ℃以上松些,不要一成不变。另外,在卷染机上染厚织物,如灯芯绒、帆布之类,相对来讲头尾和左中右色差较少些,但仍然不能忽视。

总之,笔者认为要减少或者改善卷染机上染色织物的头尾和左中右色差,关键是操作工要熟练掌握设备性能;挡车工要认真负责,多观察设备运行情况,温度和压力表正常与否,缸内缸外的整洁程度。设备部门要经常维修保养,切忌得过且过。如高温高压卷染机上的密封圈遇漏气就要及时调换,不要对操作工的反映置若罔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呢坯染色前经洗油渍后,未将残留洗剂洗净,或洗油渍后来不及进行洗呢,干燥后,洗剂发生化学变化,洗呢时不易洗去。有时因洗剂质量不好,在洗呢时油渍处留有斑痕,染色时上色少,形成浅色斑。洗油渍时操作不当,过分搓揉,被洗部位产生缩绒,染色后形成深色绒斑。

(2)盛有粉状染料的容器,未经加盖带入车间,造成染料分子飞扬,沾染到染色呢坯上造成色点,或在染缸附近化料,染液或染料粒子溅在染色物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斑点。

(3)染色过程中,有些染料溶解度差,或化料不好产生结块或呈粘稠状微粒,与织物上落下的毛绒粘合在一起,附着在染色机壁上,没有及时揩去,与织物接触而产生色斑。

(4)毛织物湿坯堆放过久,或存放不妥造成局部发霉变质,染色时吸色不匀,形成斑渍。湿坯存放时间一般为6-8h,尤其在夏委黄霉时期更应注意受潮霉变。一般应处理后再投染。

(5)呢坯保管不善,如屋顶或冷水管上的冷凝水、锈水、污水滴在呢坯上;搬运时溅上污水或油污渍;染色机花篮滚筒轴上滴下油锈水;染色机罩壳顶上滴下污水;染色机假日停车,开车前未将水、汽管内存水、锈水放尽,直接使用。

(6)缩呢时起泡过多或缩剂用量过多,呢坯打滑、打结等擦伤织物,染色后易造成溅斑等。
涤纶织物由于强度高,加弹性好,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定性好,抗皱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品及服装面料。但由于其结构紧密,疏水性强,且分子中不含有-SO3-、-COO-等亲水基,因而难以在常温下用亲水性染料染色。分散料分子量小,不含有亲水基,微溶于水,是涤纶织物较为理想的染料,通常用分散染料染涤纶有热溶染色法,高温高压染色法,载体染色法三种方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品质较好的高温高压染色法,为了防止在染色过程中出现色花、色点等染色疵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