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鸡毛蛋白助剂改性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染色性能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3日
[pagebreak]

21113  Na2CO3 用量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按照11211 染色工艺,固定NaCl 用量为20 gPL ,HAc 用量为1 mLPL ,改变Na2CO3 用量,在60 ℃下染色30 min ,再升温至80 ℃固色40 min ,染色后测得上染百分率,Na2CO3 用量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Na2CO3 用量为8 gPL 时,改性与未改性纤维上染百分率最高。而随Na2CO3 用量的增
加上染百分率有下降的趋势,主要由于碱用量增大,染料的水解反应加剧,染料水解速率大于染料固色速率;也可能是由于碱剂的加入使得纤维上带的负电荷增加,导致纤维与染料间产生的静电斥力增大,不利于染料的上染,有一部分染料发生解吸,上染百分率降低。因此,确定Na2CO3 的最佳用量为8 gPL 。
21114  Na2CO3 用量对固色率的影响
将21113 染色的纤维按照11312 测定方法测其固色率,结果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见,适量固色碱剂的加入,有利于染料的固色。当Na2CO3 用量为8 gPL时,改性纤维与未改性纤维的固色率均达最大。随Na2CO3 用量继续增大,未改性纤维固色率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固色碱剂用量增加,加快染料的水解反应,而未改性纤维与染料的结合力弱,水解染料更易洗去,故固色率下降更大。
21115  染色温度及固色温度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按照11211 染色工艺, 固定NaCl 的用量为20 gPL , HAc 的用量为1 mLPL , Na2CO3 的用量为8 gPL ,调节染色及固色温度,染色后测上染百分率,在同样的染色和固色温度下,改性纤维比未改性纤维上染百分率高,改性纤维在60 ℃染色,70 ℃固色时上染百分率最高。故改性纤维确定最佳染色温度为60 ℃,最佳固色温度为70 ℃。
21116  染色时间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按照11211 染色工艺, 固定NaCl 的用量为20 gPL , HAc 的用量为1 mLPL , Na2CO3 的用量为8 gPL ,在60 ℃染色不同时间,70 ℃固色40 min,染色后测上染百分率,改性纤维由于引进了鸡毛蛋白质分子,纤维表面及纤维之间有更多的极性基团,使得纤维在染色时与染料之间的化学作用增强,利于染料的吸附,在相同染色时间下,改性纤维比未改性纤维的上染百分率高,但染色时间太长,染料有可能发生断键水解,重新从纤维上解吸下来,导致上染百分率降低。所以,染色的最佳时间确定为40 min。综上所述,鸡毛蛋白助剂改性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最佳工艺条件为: 染料用量2 %(owf) 、NaCl 用量20 gPL 、HAc 用量1 mLPL 、Na2CO3 用量8 gPL 、60 ℃染色40 min、70 ℃固色40 min。
212  改性效果评定
21211  染料种类对上染百分率及固色率的影响
按照11211 中的改性工艺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处理,改变染料种类,按照211 所确定的染色工艺对改性及未改性纤维进行染色,然后测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用实验所选的3 种活性染料染色,改性纤维均比未改性纤维的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高,但由于染料结构不同,染色效果改善程度不同。活性深蓝BPS 染色的改性纤维与未改性纤维上染百分率提高最显著。
21212  染色牢度
采用2 种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进
行染色,按照11313 的方法测皂洗牢度,经过鸡毛蛋白助剂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的皂洗牢度比未改性的织物有所提高,表明鸡毛蛋白助剂有利于改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的耐洗色牢度。

21213  毛细管效应
按照11314 的方法测定不同工艺处理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的毛细管效应,经过交联剂与鸡毛蛋白助剂联合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较未改性织物的毛细管效应稍有下降,而单独用交联剂KS - W611 改性的织物亲水性下降较大,说明经过交联剂与鸡毛蛋白助剂联合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可以克服单独交联剂KS -W611 改性后织物润湿性下降的缺陷。
3  结论
①鸡毛蛋白助剂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活性染料染色的最佳工艺为: 染料用量2 %(owf ) ,NaCl用量20 gPL , HAc 用量1 mLPL , Na2CO3 用量8 gPL ,60 ℃染色40 min ,70 ℃固色40 min。
②鸡毛蛋白助剂改性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及织物在使用少量NaCl 、Na2CO3 的条件下,就可以达到较高的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比未改性的纤维提高了30 %~50 %左右,而且染色皂洗牢度有所改善。此外,改性织物仍保留较好的吸湿性能。因此该改性工艺不仅可提高染色产品质量,而且可节约化学药剂用量,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是一项有意义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 1 ]  王雪燕,吴钦,赵欢,等. 丝素蛋白助剂改性的大豆纤维的染
色性能[J ] . 染料与染色,2007 ,12(6) :17 - 20.
[ 2 ]  梅士英,唐人成,赵建平. 再生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织物的染整
加工技术[J ] . 江苏丝绸,2002 (6) :1 - 5.
[ 3 ]  马芳,王雪燕. 大豆蛋白纤维的丝胶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 ] . 纺
织科技进展,2006 (4) :19 - 22.
[ 4 ]  王雪燕,谭艳君,沈兰萍,等. DE 改性的大豆蛋白/ 棉混纺织物
活性染料染色性能[J ] .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6 ,19 (2) :
166 - 170.
[ 5 ]  黄小华,董洪文,孙枝林,等. 大豆蛋白纤维针织物活性染料染
色工艺研究[J ]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 ,21(1) :1 - 4.
[ 6 ]  扈炳正,李贵权,宋玉香,等. 活性染料染大豆蛋白纤维工
艺[J ] . 印染,2002 (5) :14 - 15.
[ 7 ]  王宏,李连祥,余显芳,等.B 型活性染料的大豆蛋白纤维染色
工艺研究[J ] . 上海纺织科技,2003 ,31(5) :37 - 38.
[ 8 ]  金咸镶. 染整工艺实验[M] .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2.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