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2002年和200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
办法》,鼓励行业和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装置,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规定对
国内所有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
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
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纺织印染行业
这些年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重点是前处理工艺和染色工艺。诸如:在前处理工艺上采用高
效退煮漂短流程生物酶前处理技术,环保型前处理助剂的改进型工艺,以及无水和少用水的前必
理技术。在染色工艺上采用环保型低碱固色的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湿短程染色、超临界C0:
流体染色、微悬浮体染色等,以及喷墨印花等数码新技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这些工艺对节毹
降耗、减少污染的产生量均有较明显的作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已实施了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设备改造、增加计量设备、中水和轻污染水回用等的企业,减少了资源消耗,使生产成本下降,
一般可减少废水排放量20%'--'30%,减少污染物排放量(COD量)15%'---'30%。
2.3促进纺织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
2.3.1制定印染废水治理的技术路线
2001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染废水处理的技术路线,
用以指导我国印染行业的废水治理。该技术路线根据印染废水的特性,采用了对印染废水首先进
行预处理,然后再采用以生物治理为主、以物化处理为辅的综合治理路线。通过生物处理可以去
除废水中较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其余的剩余污染物再采用诸如化学投药等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
去除。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则通过浓缩、脱水后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置。采用该技术路线对色度
也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该技术路线充分体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关系,将印染废水治理作为一个系
统工程加以分析研究。因此,根据各类印染产品排放的废水浓度和各地区排放标准的要求,只要
选用合理的单元设计参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实现和满足达标排放要求。
“十五”期间,该项技术路线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指导印染行
业废水治理。
2.3.2印染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及生态园区示范建设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在进行规划改造时,将印染企业进行整体规划,集中搬迁建设,并对各
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采用较完整的治理工艺和实用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并
用较高素质的运行管理人员,以保证系统稳定实现达标排放。如浙江绍兴污水处理厂,以印染废
水为主,其处理规模己达100万吨/天。浙江的萧山、江苏的吴江、江阴等地,印染工业园区处
理规模均在10万吨/天"---'20万吨/天,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实行集中化运营管理后可通
过网络平台与环保部门联网,从而加强监督管理。
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4-2006)”、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3—2006]”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HJ/T275—2006"。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我国将由传统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工业园
区发展到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和共进,是社会层面推
进循环经济的基础,真正体现了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据了解,自2001年8月起,我国辽宁、
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区市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
试点不仅覆盖制糖、造纸、化工、水泥、冶金、纺织等传统行业,也有电子、环保、汽车、生物
化工等高科技行业。截至2006年8月,环保总局已论证通过了l9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
设规划。浙江在绍兴建立了袍江生态工业园区试点,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引进生态化高新技术和
项目。如生物制药、包装材料及食品饮料等产业,实现区域整合,促进园区产业升级优化,降低
企业产品成本,增强了园区内综合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园区内各产业排放的废水经过调
节得到改善,比单一纺织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处理效率更高。该示范区的建设为纺织印染行业走
生态发展之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