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染色后净洗对染后色光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1)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含染料对不同纤维的沾色),对热、光、后整理的化学药品、环境的酸碱性以及温度、湿度等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色光变化。
(2)织物出水不清,带酸性或碱性,对布面染料色光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如果是活性染料染色,染后出水不清或布面带酸碱性,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烘干时,尤其是烘筒接触式烘干,会明显加重染料的水解断键,从而使染料在纤维表面发生严重泳移。这不仅会使布面色光发生变化,还会造成布面匀净度和色牢度严重下降。
如果是棉锦或棉涤织物,以分散染料单染锦纶或涤纶深色时,若染后出水不清,纤维上留有较多的浮色和沾色,一旦遇到有机溶剂(洗涤油污),如酒精、丙酮、苯、dmf、四氯化碳等,便会发生萃取作用。即有机溶剂将纤维上的浮色和沾色溶解下来,待有机溶剂挥发后,就在布面形成色斑和色圈。即使在有机溶剂的气体中做干洗,也会发生色光的显著改变,造成干洗牢度差。因此,染后清洗一定要净,且不宜带酸碱性。
3.16在实际生产中,经过后整理的染色布色光,在一定时间内为亚稳态。在放置过程中,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1)织物自身温湿度的变化,对色光的影响最大。
(2)织物上残留的矿物质、重金属化合物(主要来自水质)和后整理剂等,在色布放置过程中,会与染料缓慢地发生复杂的化学作用,引起色光变化。
(3)色布放置过程中,周围环境的酸碱性对色光的影响(尤其对kn型活性染料)。为此,染色后清洗,要尽量洗净浮色和沾色;后整理落布要打冷风降温给湿;车间要加强通风换气,提高空气质量,稳定车间的温湿度;布箱要加盖箱罩;成品要及时。生产实践证明,提高外销色布色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必须从上述几个环节抓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成品色光的准确性,甚至因此而无法顺利交货。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