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大豆蛋白纤维结构与活性染料染色的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7日
[pagebreak]

4.1不同工艺对上染率的影响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上染百分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变性浴的染色工艺,CibacronFN和CibacronLS两种棉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分别提高23%和20%。这是由于碱性浴上染后的活性染料失活,仍有机会在酸性浴中上染大豆蛋白的大分子,不会造成大量浮色,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利用率大为提高。与之相比,毛型活性染料Lanasol上染率虽有提高,但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大豆蛋白纤维中蛋白质只占20%,含量低,并且以海岛式分布在聚乙烯醇中间。唐人成等也发现毛用活性染料Lanasol染色效果不佳。



4.2不同工艺对固色效果的影响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染色固色率如表2所示。不论棉型活性染料CibacronFN和LS,还是毛型活性染料Lanasol,采用变性浴染色后,固色率均略有提高。这表明变性浴染色不但提高了染色上染效率,而且也使固色率得到了提高。

4.3不同工艺对色牢度的影响

分别对不同染色工艺下的染色试样进行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测试,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碱性浴和酸性浴染色相比,大豆蛋白纤维经活性染料变性浴染色后具有较好的色牢度。这主要是由于活性染料的结构中具有活性基团,利用活性基团和被染物纤维大分子相应的极性基团反应生成共价键结合,所以活性染料的染色牢度较高。

5结论

大豆蛋白纤维是由大豆蛋白与PVA共混纺丝形成的。聚乙烯醇为连续相,大豆蛋白为分散相,大豆蛋白随机分布其中。采用活性染料变性浴染色,CibacronFN和CibacronLS两种棉型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分别提高23%和20%,并且有较好的固色率和染色牢度。染棉型活性染料效果较好,染毛型活性染料效果不佳。

[pagebreak]

参考文献

[1]王其,冯勋伟.大豆纤维织物摩擦、弯曲和悬垂性能研究[J].棉纺织技术2001(7):22-23.

[2]姜岩,王宝东,王业宏,等.大豆蛋白纤维结构的研究(Ⅱ):聚集态结构[J].纺织学报,2005,26(1):30-32.

[3]吴宏伟,吴立峰.纺织纤维的结构性能[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

[4]唐人成,梅士英,赵建平,等.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J].中国纺织经济,2001(6):38-42.

[5]日本纤维性能评价研究委员会.纺织测试手册[M].张亮恭,译.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

[6]姜岩,王宝东,章欧雁,等.大豆蛋白纤维的结构研究(Ⅲ):共混结构[J].纺织学报,2005,26(2):51-58.

[7]宋心远,沈煜如.活性染料染色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

[8]侯毓汾,程侣伯.活性染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9]金咸襄.染整工艺实验[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上一页[1][2][3]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