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染后预缩与罐蒸
织物在定型以后可进行预缩加工。预缩加工既可用橡毯预缩机,也可用罐蒸机。仿毛织物的染后预缩或罐蒸,其目的与精纺毛织物的缩呢有几分类似。预缩后,织物尺寸稳定,缩水率减小,手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橡毯预缩效率更高,出现色变的机会较小,但因压力调节不当易出橡毯印。罐蒸机预缩效率虽然偏低,但预缩的效果更明显。织物的色光更柔和,仿毛性更明显。用直接染料、直接混纺染料染棉的织物,更适合用橡毯预缩机预缩。罐蒸的温度和时间取决于客户对经纬向缩水率的要求。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罐蒸后双弹织物的缩水率越低。全新的罐蒸包布在做高温长时间罐蒸时,易使织物出现包布印。罐蒸进布时,若进布不齐,也会出现包布印。一般情况下,织物经纬向缩水率小于3%即可。若客户要求缩水率在3%以下,而一次预缩或罐蒸不能满足要求时,既可考虑第二次预缩或罐蒸,也可考虑逐个单匹平幅堆放织物24小时,通过织物自然回缩,降低织物经纬向缩水率。成品包装时打卷,因经向受到张力拉伸,故经向缩水率会受到影响。
4 讨论
4.1纱线的收缩与织造收缩
喷气或剑杆织机在织造过程中,打纬时纬纱于坯布两边所受到的外力是不一样的。以喷气织机为例,纬纱从喷嘴中高速喷出的压缩空气带动纬纱冲向织物的对边,开始时纬纱受到外力(冲力)较大,结束时外力较小。成布以后,无论是卷装还是匹装,存放过程中都不足以消除因织造时纬纱受力不均衡而“隐藏”于织物内部的应力。在染整加工过程中,织物表面的一根纬纱所经过的经纱数量仅仅等于该织物的头份;而一根经纱所经历的纬纱数量远远大于织物的头份,一匹布越长,纬纱越多。所以在相同加工条件下,纬纱的收缩(织缩和染缩)总比经纱更容易一些。
预缩(前处理)阶段,织物的经纱与纬纱在湿热状态下收缩时,会变得比预缩前更弯曲。经纱的弯曲可通过纬纱的移位给予平衡,纬纱也引移位而变得紧密。同理,经纱也会因纬纱的弯曲而变得紧密。脱水和烘干以后,吸附或结合在纱线之间的水分蒸发,会给经纱和纬纱之间留下空间。成品定型、染后预缩和罐蒸都可以保留这些空间。成品定型时,温度、张力、门幅和超喂调整适当,才能保留住纱线之间的空间。只有保留了这些空间,织物才会变得蓬松柔软,织物的经纬向缩水率才会下降,织物的悬垂性和回弹性才会得以充分体现。
一般情况下,股线纬纱比单纱纬纱织缩更高;纬纱捻度大比纬纱捻度小织缩更大;纬纱密度大比纬纱密度小织缩更高;纬纱粗比纬纱细织缩更明显。平纹织缩大于斜纹和缎纹织缩。了解了纱线和织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收缩规律,便可更好地制定染前预缩工艺。
4.2 碱减量与抛光
涤纶特种丝仿毛产品和涤纶长丝仿真丝产品加工过程中,碱减量的方法使用较多。织物设计时,可采用增加密度来提高织物单位面积的重量,以此提高织物的悬垂性。同时也可通过增加纱线的捻度来增加织物的刚性。但为了体现成品的飘逸性,又不得不通过碱减量方式使纱线“剥皮”变细,以此来降低纱线的刚性,增加纱线之间相互滑动的空间。经减量后存留下来的刚性可体现涤纶织物“柔中带刚”的身骨;增加了滑动空间的纱线因刚性下降,使涤纶织物整体上表现为既有一定悬垂性,又有较好飘逸性,还有良好回弹性。
知道欲加工的仿毛产品原料组成后,为使原料中涤纶部分变细,可以考虑在预定型后、染色前在染缸内通过轻减量的方式来达到增加纱线移动空间的目的。也可考虑在前处理(预缩)时对织物做轻减量。不加任何减量促进剂,相对织物重量5%的液碱在120℃下20min不仅可使织物获得蓬松的手感,也可有效去除织物上的杂质。改性涤纶、三角异型丝做轻减量时,温度可定在110℃,液碱加入量不可超过相对织物重量的5%。为了统一织物手感,也可考虑用连续减量机对相同批号的织物进行减量。连续减量机减量以后,若不能及时进缸染色,必须对织物进行脱水烘干。减量后水洗须充分,若存放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布面减量率不匀或布面带碱,引起染色色花。
烧毛仅能够去除坯布表面的绒毛,染前预缩后,湿状态下织物与织物、织物与缸壁之间的摩擦,导致大量粘胶纤维重新暴露于织物表面,影响织物染色质量和抗起毛起球性能。可以考虑于55℃下,pH值为5.5时,加入相对织物重量2%的纤维素酶,运行20min,就可有效去除暴露于表面的粘胶纤维较长的绒毛。用生物酶对粘胶纤维“抛光”,既可降低因前处理而增高的织物表面的pH,稳定染色质量,也可降低后续剪毛工序的压力。抛光后放掉残液,染涤时升高温,足可杀灭织物表面上残留的生物酶。虽然增加纱线捻度可降低织物表面出现绒毛的机会,但纱线捻度增加,不仅会加大染前预缩后织物的纬向收缩率,增加布面出现条痕的机会,也会降低成品的回弹性、悬垂性和飘逸性,进而也就破坏了织物的仿毛性。
4.3 缝头与整纬
使用三线包边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织物接头平齐和接头牢度。减少断头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接头平齐是减少纬斜的关键。单独用进口整纬器或在定型机前安装整纬器,都可以满足成品质量要求。
5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合理设计坯布,精心加工织物,T/R仿毛产品的染整质量就会不断稳定和提高。积极使用新原料、新工艺、新助剂和新设备,T/R仿毛产品的开发就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奕中,聂建斌.精纺高支轻薄面料综合性能分析[J].毛纺科技,2006(5):52-54
[2] 吴震世.新型面料开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 罗巨涛.合成纤维及混纺纤维制品的染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 卫霞,李秀琴. 精纺莱卡毛织物的开发与生产[J].毛纺科技,2006(8):41-43
[5] 邵宽. 纺织加工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6] 薛迪庚. 织物的功能整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