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脱色絮凝剂DFA的合成及脱色性能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3日
[pagebreak]
3.4 剪切粘度与脱色率的关系
由于分子量较难准确测定,用剪切粘度表示分子量大小。在甲醛—双氰胺系列絮凝剂合成过程随着反应时间延长粘度在逐渐增大,说明分子量在增大。在甲醛—双氰胺—氯化铵反应进行1h、2.5h(终止)分别取样为样品1、样品2;在合成絮凝剂DFA时,在加入铝盐1h时取样品3,2.5h(终止)取样品4,测定其剪切粘度分别为15.2Pa·s、78.4Pa·s、30.0Pa·s、96.3Pa·s,将几种絮凝剂配成1.5%溶液,在25℃时分别对不同的染料废水(500mg/L)进行脱色絮凝实验。比较各自脱色率,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样品4聚合物DFA对染料的聚沉速度最大,而且对大多数染料的脱色率均比其他三个样品高。可见有铝盐参加的反应,分子量有所增大,其对大多数染料溶液的脱色速度及脱色率明显提高。
3.5 电荷密度与脱色率的关系
活性、酸性染料分子中一般含有活泼的阴离子基团—SO-3,能与絮凝剂中的阳离子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而聚沉,达到脱色目的。由于不同的染料含有的离子基团种类及数目不同,达到较高的脱色率时所消耗的絮凝剂量也不同,其絮凝速度也不尽相同。絮凝剂用量与脱色率的关系见表3。

表3显示三种染料脱色率在达95%以上时,所需加入的絮凝剂量各不相同,酸性媒介黑T在絮凝剂较少时已达到很高脱色率,而酸性红B要达到同样脱色率,需加入较大量絮凝剂。

表4结果表明,在脱色率达90%以上时,絮凝剂加入量分别为0.5mL、0.6mL时,所含电荷量与各自未加絮凝剂时染料溶液电荷量非常接近。电荷量较大时,染料脱色所需絮凝剂也较多,以达到电量相当,由此可判定絮凝剂DFA脱除活性、酸性染料色度的机理主要是染料胶粒带负电荷基团与絮凝剂所带正电荷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使电性中和,压缩胶粒双电层,并结合成难溶解的物质,使染料胶粒脱稳沉降,实现脱色目的。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