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涤纶织物表面形态变化
为了研究整理前后涤纶织物表面形态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见图5。其中a为未经任何整理涤纶织物的纤维表面,b为经过Sol 4整理的涤纶表面,c为经Sol 4整理,再经3%C16水解液浸渍的涤纶表面。
从图5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整理前的涤纶纤维表面较为光滑,经Sol 4整理后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出现颗粒状的二氧化硅粒子。正是因为经溶胶整理的布样其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得到了提高,从而在经过自组装之后提高了拒水效果。图5c表明,浸渍3%C16水解液后的纤维表面形态变化不大,仍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氧化硅粒子。216 皂洗次数对接触角的影响用经Sol 4整理,再浸渍3%C16水解液的涤纶织物做为皂洗布样,测试皂洗后布样的接触角。皂洗次数与接触角变化关系如图6所示。
图6表明,随着皂洗次数的增加,接触角逐渐减小。在最初10次皂洗过程中,接触角下降明显。这是因为经Sol 4整理的涤纶织物表面有很多二氧化硅颗粒是通过物理吸附而附着的,经洗涤后这些粒子会逐渐脱落,其上的自组装长链烷烃硅烷也随之脱落,因而接触角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随着皂洗次数的进一步增加,接触角降低趋势趋于平缓,当完成30次皂洗后,织物与水的接触角为110°,仍表现出一定的拒水效果。
2.7 织物物理性能变化
用经Sol 4整理,再浸渍3%C16水解液的涤纶织物作为测试布样,对比整理前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整理后涤纶织物的经纬向强力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白度、透气性基本不变。由此可见,经过上述整理不会影响涤纶织物的原有服用性能。
3 结论
(1)利用正硅酸四乙酯及长链烷烃硅氧烷,通过溶胶-凝胶法及自组装方式成功赋予涤纶织物一定的拒水性能。
(2)以不同碳链长度的硅氧烷对经溶胶整理后的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均能提高其拒水性能。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接触角增大;随着水解硅氧烷浓度的增加,拒水性能也得到提高。(3)整理后的涤纶织物经30次皂洗后,与水的接触角为110°,仍保持了一定拒水性能。物理性能测试表明,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较小。
参考文献:(略)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