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织物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与优良的保暖功能,常见的毛织物的功能整理主要有柔软整理、防毡缩整理、阻燃整理、抗静电、抗紫外线、三防整理等。
以前,人们在后整理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整理剂的开发与后整理工艺的研究,而较全面研究后整理对其物理机械性能影响的论述较少。
在防毡缩整理方面,人们研究发现:经氯化法处理后的面料具有良好的手感、光泽、抗起球及染色性能,但对断裂强力有所损伤。近年有人研究得出:全毛织物经树脂防缩整理后,在达到防缩国际标准的同时,其折皱回复性、耐磨性均得到显著提高,抗起毛性也得到改善,但其柔软性有所下降。
柔软整理主要目的是改善织物的手感和弹性,因而大多数柔软整理的研究人员都注重织物的折皱回复性与弯曲长度、摩擦因数的变化,探索柔软整理的最佳工艺,很少有资料显示柔软整理后毛织物的耐磨性能与起毛起球性能的变化。
我国毛织物的阻燃整理目前多用于地毯织物,主要集中在阻燃工艺、阻燃效果的研究上,极少有人研究经阻燃整理后毛织物强度、折皱回复性、起毛起球性等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近期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改善织物的某种物理性能所采用的后整理方法,如深圳市的康莉通过对影响织物强力的织物结构因素和后整理因素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了各因素对织物断裂和撕裂强力的影响。目前提高织物撕裂强力的有效途径是在后整理过程中添加某种柔软剂或适当加蜡,虽然这会使织物的断裂强力稍有下降,但撕裂强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还有人进行了织物结构与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关系研究,但很少有人全面地研究某种后整理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未整理和经过柔软整理、防缩整理与阻燃整理的羊毛织物的多种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分析研究部分功能整理对毛织物的经纬向拉伸断裂强度、撕破强度、耐磨性、起毛起球性、折皱回复性等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1后整理工艺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论文涉及的毛织物柔软、防缩、阻燃整理和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均在标准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1.1毛织物后整理的工艺
试样为全毛织物,由上海某毛纺厂提供,经密为195.5根/10cm,纬密为185根/10cm,面密度为174.5g/m。
1.1.1毛织物柔软整理的工艺
柔软剂为CibaUltratexUMnew,pH值4.5—6.5。工艺流程:布样浸人40L、浴比为1:30的柔软剂溶液中一在25℃左右浸泡数分钟一二浸二轧,轧液率在50%左右一将布样放人70一80℃烘箱中预烘5min—110℃焙烘3—4min一取出布样。
1.1.2毛织物阻燃整理的工艺
阻燃剂为cibaFlovanBU,pH值6.5—7.0。
工艺流程:将毛织物在工作液内二浸二轧(轧液率保持在50%)—0℃烘干一120℃焙烘5min—取出布样。
1.1.3毛织物防缩整理的工艺
防缩剂为水溶性聚氨酯,pH值6.0~7.0。工艺流程:将毛织物在水溶性聚氨酯工作液内二浸二轧—80℃烘干5min----160℃焙烘3min一取出布样。
1.2毛织物后整理前后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
1.2.1测试标准与设备
布样准备与检测过程均参照最近颁发的国家标准,实验仪器为YG026B型电子织物强力机、YG033A型落锤式织物撕裂仪、YG541型折皱弹性仪、YG501型织物起毛起球仪和织物耐磨仪(加压重锤为250g,粗A.100型碳化砂轮)。
1.2.2毛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
本文所列出的实验数据均为满足实验误差要求的多次测试数据的均值(见表1、表2)。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经过何种后整理,织物密度与面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验室整理织物时没有进行拉幅处理,即使在大生产中,面料的经纬密度也会提高(成品布比坯布密),织物经纬向产生一定的收缩。另外,本次所有整理均为“加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