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偶发性色彩的动态特征生成过程影响因素技术分析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4日

 

自然界的某些色彩如昆虫甲壳上“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1]的不确定效果,成为当代色彩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在自然光下变色的美国新型全地形迷彩服的研究表明,这种在时间与空间上呈现运动状态的偶发性色彩对现代纺织品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偶发性色彩是指在纺织品设计中因偶然因素介入而形成的、分布不匀的、没有具象或抽象几何轮廓的开放性色彩现象,它尤其强调在生成过程中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对色彩运动状态的影响[2]。本文介绍了偶发性色彩与传统静态色彩的差别,分析其动态特征的具体表现,探讨在偶发性色彩生成过程中影响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为涉及到色彩面貌变化、色彩感应控制以及色彩动态表现的当代纺织品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1·偶发性色彩的动态特征

通常设计产品的外观一经实现即呈现出稳定、均一的色彩效果———静态色彩,纺织品亦不例外。但是近年来这种静态的色彩印象被偶发性色彩观念改变,在部分纺织品设计中,色彩成为变化不定的、能够多维度欣赏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过程。重过程是现代艺术的鲜明特点之一,艺术家正是在这个创造过程的审美体验中实现“忘我”的内在感情本质控制[3]。注重生成过程的偶发性色彩比稳定的、均一的静态色彩更有动态特征,更有利于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

1.1偶发性色彩的动静差异

偶发性色彩的动态特征既是当代纺织品色彩设计的表现途径,也是其表现主题,在实际应用中又可分为动态过程和动态效果这2个环节。

在偶发性色彩的动态过程中,“时间”的要素被直接引入,“时间是反映事物和生命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科学与哲学范畴。”[4]某种偶然因素在某个时间点上介入了纺织品色彩的生成过程,改变了色彩生成中趋于均一、稳定的一般导向,导致色彩具有显著的随机而变的不定形和运动感[5]。

偶发性色彩的动态过程亦有可能以静态形式凝固下来,可称为动态效果,如传统的扎染效果。但是,由于偶发性色彩在最终动态效果上没有具体的形态符号,也没有明确的主题引导,观赏者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形成动态效果的过程上,故而偶发性色彩的动态效果和动态过程是统一的,动态效果是动态过程的载体。

1.2偶发性色彩动态特征的分析

偶发性色彩离不开动态观念、动态思维的指导,其动态特征在纺织品设计中表现出超越性、非凝结性、非标准性和应变性。

超越性是指偶发性色彩因运动而被赋予超越静态色彩的特质。一方面,动态使原来平稳单一的物质表面获得了律动节奏,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质造型在运动状态下,原来的形体、色彩、材质产生视觉的幻变造成原质的模糊、融合、变化。”[4]现代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认为人类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如直线、圆形以及它的简单秩序。在混乱的外部世界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而不是其杂乱的形状[6]。而偶发性色彩的非凝结性是指它经常处于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中,无法凝结成规则的形状,边缘混沌常常使观赏者的知觉不能准确分辨其复杂的色彩结构和关系。

色彩管理的传统模式以静态色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色立体为结构基础,以色卡为评价标准[7],虽然便于在纺织品批量生产中规范地控制色彩,但是却排斥了更生动的偶发性色彩并将之斥为“次品”。

非标准性指偶发性色彩因无法片面地分解为色相、纯度、明度等数值化的色彩特征而独立于传统的标准色立体系统。对色彩标准化的分析与控制不得不让位于偶发动态美感的发现,这恰恰是后工业时代强调差别化生产与现代消费审美强调个性化的前提。

偶发性色彩的应变性一方面指纺织品色彩在生成过程中注重偶然因素的介入形式、时机和程度,促使色彩效果随之变化;另一方面也指观赏者作为偶然因素之一介入色彩生成过程,因而纺织品会以“人—色”互动形式在使用中产生明显的运动色彩效果。可见,动态偶发性色彩是现代纺织品设计有别于传统色彩观念的根本属性之一。

2·偶发性色彩生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光照条件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纺织品色彩都是在连续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展现,加之人的色觉存在恒常性,人们往往会在主观上忽略由色光微小变化导致的色彩差异,把稳定的固有色识别为纺织品色彩的真实面貌。

如果有意识地改变光照条件,控制色光的变化强度和节奏,那么光的连续变化就会把静态色彩改变为偶发性色彩并强化其动态特征。这种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准确控制、快速变化的光多源自频闪灯、激光或者其他扫描光,其作用状态如色相、强度、频率的间歇性变化会把原本较为稳定的光转变为时间性和空间性更复杂的色彩信息,观赏者看到的纺织品就具有变化莫测的动态色彩。

2.2材料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光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纺织品表面肌理是形成偶发性色彩动态特征最重要的客观条件。

2.2.1传统纺织品的表面改造

把能够对不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的变色材料制成微胶囊并分散在树脂中,采用涂层法涂覆在织物表面,或者分散在胶黏剂中使用类似于涂层印花的方法形成花色[8]。极其细微的点状色彩随着不能精确控制的外在刺激而发生相应的色彩变化。

另一些材料本身不会变色,但能够在不同角度反射不同的色光,对于纺织品的整体色彩面貌而言,其动态是偶发性的;也有的织物表面涂覆不同维度上具有不同色彩的颗粒物,如图1所示,从不同角度上就会看到不同的色点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进而形成某种色调。如果某个角度存在2种或多种色彩势均力敌的状况,这些不同色相的色点就会在观赏者的眼中形成色彩混合,成为更复杂的表面变色。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