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纤维氧指数为23-24左右,相对棉、粘胶等纤维素纤维来说为不易燃纤维,但还是不能满足非凡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阻燃整理。真丝一旦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而且轻薄真丝绸较厚重真丝绸易着火真丝绸为天然蛋白质纤维,不能通过与阻燃剂共混纺丝的方法对其进行耐久性阻燃,只能通过对真丝纤维或真丝绸进行后处理来达到阻燃的目的。阻燃后除使真丝绸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外,必须无毒性、发烟少、可耐一定程度的水洗和干洗,且不妨碍真丝绸原有的优良品质,如手感、强力、染色性能等。
对真丝绸的阻燃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当时人们将真丝浸渍锡酸钠溶液或硼砂、硼酸混合液,然后烘干来进行阻燃。整理后手感柔软,但不耐水洗。2O世纪5O年代,有人曾用棉上阻燃效果较好的THPC(四羟甲基氯化膦)采用轧烘焙法处理真丝。整理后阻燃性能较好,有一定耐洗性,但致使真丝手感发硬,且有一定程度的泛黄。此后日本利用有机锡化合物对真丝进行阻燃处理,不燃的锡酸较多地沉积于纤维空隙内,从而阻止了火焰的传播而达到阻燃效果且不影响真丝手感。这类有机锡化合物有单甲基三氯化锡、单乙基三氯化锡、单丁基三氯化锡。这三种有机锡化合物均可溶于水,研究发现,随着烷基的增大,阻燃效果明显下降。8O年代中期,w.B-ACHwAL等人通过研究指出,采用尿素磷酸盐U4P经浸轧一烘燥法处理真丝后,可获得较高阻燃性,此时测得含磷量为l%,整理后氧指数达
28,强力损失适中,手感及染色性能均未受影响,耐干洗牢度良好,但水洗牢度不够理想,这可以通过金属盐(如钛盐或锆盐)后处理来解决。也有人采用溴化双酚A的衍生物经轧烘焙法对真丝进行阻燃整理,发现只用溴化双酚A对丝织物进行整理,阻燃耐洗性不佳,这是因为该阻燃剂是水溶性的,且不与丝纤维发生键合反应,又不能自聚,故不耐洗。为改善这一缺陷,可用六氟锆酸钾后处理,实验证实,处理后可达半永久水平阍。
目前有关阻燃效果报导最好的是20世纪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