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涤/棉混纺织物红磷-蜜胺树脂微胶囊阻燃整理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7日

1)红磷微胶囊的阻燃整理

采用浸轧焙烘法,用水将制备的红磷微胶囊阻燃剂均匀分散,加入溶解好的一定用量水分散剂搅拌,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配成浸轧液,将织物进行二浸二轧,80℃预烘1.5分钟,100℃焙烘3分钟。

浸轧液处方:粘合剂FZ-A 30g/L;微胶囊50g/L;浴比1:10;非离子型渗透剂少许。

浸轧工艺:浸轧(80%轧余率)预烘(80℃1.5min焙烘(100℃3min)。

2)红磷阻燃整理

采用浸轧焙烘法,将红磷中加入一定用量水、分散剂搅拌,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配成浸轧液,将织物进行二浸二轧,80℃预烘1.5分钟,100℃焙烘3分钟。

浸轧液处方:粘合剂FZ-A 40g/L;红磷40g/L;分散剂5g/L;浴比1:10

非离子型渗透剂少许。

浸轧工艺:浸轧(80%轧余率)预烘(80℃1.5min焙烘(100℃3min)。

2.4测试

2.4.1悬垂性的测定

采用FZ/T 01045-1996《织物悬垂性试验方法》测定织物的悬垂性。

2.4.2机械性能的测定

采用GB3923-97《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测定阻燃整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4.3阻燃性能测定

阻燃性能测定采用国标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测试结果根据纺生[1995]25号文规定确定阻燃效果:

B1级,损毁长度≤150mm,续燃、阴燃时间≤5s

B2级,损毁长度≤200mm,续燃时间≤15s,阴燃时间≤10s

B3级,超过以上指标为不合格,即不阻燃;

无续燃、阴燃为A级。

3结果与分析

3.1壁芯含量分析

经浓盐酸溶解、过滤、烘干、称重得各组分的重量如表1所示。

1微胶囊中各组分的含量

组分

重量(g

含量(%

蜜胺-甲醛树脂

0.17

17

红磷

0.83

83

由表1得知,红磷-蜜胺微胶囊中,蜜胺树脂壁材占包覆产品的17%,这一比例比较高,一般来说,壁材的含量在10%以下比较合理,原因在于微胶囊的形成过程中乳化剂的用量、搅拌速度决定了微胶囊体系形成效果,乳化剂用量少、搅拌速度慢会使混合体系不均匀,微胶囊的体积变大,原位聚合效果不理想,壁材含量变多,这都是不利于形成理想的微胶囊,可见乳化剂的用量、搅拌速度仍需有所提高以得到更理想的微胶囊。

3.2阻燃整理对织物悬垂性能影响

利用织物悬垂性测定仪对涤/棉织物坯布、红磷整理涤/棉织物以及红磷-蜜胺树脂微胶囊整理的涤/棉织物的悬垂性能进行测试,其结果如表2所示。

2/棉织物悬垂性能

织物

悬垂系数(%

/棉原织物

50.34

红磷整理涤/棉织物

73.28

红磷-蜜胺树脂微胶囊整理涤/棉织物

65.12

织物的悬垂性能由悬垂系数来反映,其值越小,说明织物的悬垂性能越好。表2可以看出,经过阻燃整理后织物的悬垂系数都大幅提高,说明了织物的悬垂性能有所下降,其中红磷整理涤/棉织物的悬垂系数提高幅度较大,接近50%,说明了整理后的织物的平挺感有较大增加。另外,相对而言,采用微胶囊化的红磷阻燃剂对织物阻燃整理后,其悬垂系数较小,悬垂性比未胶囊化的红磷阻燃后的织物悬垂性要好的多。阻燃整理后织物悬垂系数提高的原因在于大量粘合剂、红磷的加入,使织物中的纱线的横向联系加强,另外在织物的表面也形成了一层红磷、粘合剂混合体系薄膜,这都使得整理后的织物的悬垂性能下降,硬挺度提高。而采用微胶囊整理技术,粘合剂与蜜胺树脂有良好的相溶性,可以减少粘合剂的用量,从而使得织物悬垂性能相对有所提高。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