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中,随着染色时间的延长,每种染液的pH值均逐渐降低,说明染色过程中纤维素上的羟基与活性染料分子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需要消耗大量的碱。同时,TNTA(110 g/L)的曲线下降趋势较其它各条曲线平缓,染液pH值变化不显著。对于氯化钠/碳酸钠促染/固色体系,由于使用的均为无机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溶液中的OH-浓度基本与碳酸钠的浓度成正比,当OH-被消耗时,得不到必要补充,pH值也随之下降。但是,TNTA为有机弱电解质,溶液中OH-是由COO-与H2O不完全反应的产物,随着OH-减少,COO-与H2O之间的反应会向着生成OH-的方向移动,溶液中的OH-得到部分补偿,因而染液pH值变化不明显。但是,当溶液中的COO-低于某一浓度时,这一作用就不再显著,染液pH值会明显降低,这就是TNTA(55 g/L)曲线下降幅度较大的根本原因。
2.4染色织物性能测试
采用1.2节染色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后,测定染色织物的匀染性(Sr值)、色牢度和强力,结果见表1~表3。
注:N表示NaCl/Na2CO3促染/固色体系;T表示次氮基三乙酸三钠促染/固色体系(下表同)。
表1中,以次氮基三乙酸三钠为促染/固色剂的两种染色织物,其Sr值均小于氯化钠/碳酸钠促染/固色体系的染色织物。这是因为TNTA染液pH值相对稳定,有利于染料均匀固着。此外,该有机盐是小分子物质,其溶液黏度较低,渗透扩散性较好,因而匀染性较好[3]。
表2数据表明,两种染色工艺织物的色牢度相当。由此可见,TNTA在充分水洗,特别是经碱性皂煮后,可以从织物表面彻底去除,能够有效克服聚电解质染色后残留织物表面所引起的湿摩擦牢度降低的不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