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梳理工艺与棉结、色点、短绒的关系
梳理度、梳理强度和转移率配置恰当,纤维才能充分梳理,损伤小,混合均匀和及时转移。如果配置不当:“分梳不足,转移有余”或“分梳过度,转移不足”都会影响生条质量,产生棉洁,色点。
梳理是纺纱中去除色点的主要工序,在梳理过程中可以排除棉结,松解棉结,也会产生棉结,但一般去除大于产生,因此首先应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去除原料中的棉结,减小梳理的压力。其棉结的去除率一般可达85%,好的梳理状态可达87%~90%。其次应优化梳理工艺和保持针布的最佳状态,尽量地松解剩余的棉结。还要针对不同品种原料,分析原因,掌握好分梳与转移的平衡点,尽量地避免棉结的再次产生。
梳理过程产生棉结的原因:一是转移率低、返花多致没有转移的纤维再次经给棉板时造成纤维搓擦而成棉结。二是锡林与盖板分梳区游离纤维有可能搓成棉结。但转移不良是主要原因。
还有,梳理中由于棉结在主分梳区被梳解开,但松解的棉结变成短绒,而短绒的转移率又低,又有机会搓成棉结。由此,梳理工艺对生条棉结、色点、短绒起决定性作用。而锡林速度是对整机工艺参数起决定性的作用的重要参数,速度增加,棉结的去除就增加,同时短绒也会增加。
因此,考虑锡林速度及精选各部分隔距等工艺参数应“结杂和短绒兼顾”为原则。针对不同品种原料混梳,要借助试验手段和经验,掌握梳理的平衡点,达到减少棉结和色点的最佳点。
5结语
1,半精纺通常是色纺,在色纺生产过程中,颜色,色光的控制及色点的控制是半精纺纱线质量控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生产中如何防止色差及色粒主要是抓住其成份比例的控制,但必须从原料选配,染色,生产工艺,设备等技术及管理上着手,其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实际生产中要借助试验手段和经验,掌握平衡点,稍有不慎,其产品将会全功尽弃。
2,以上是我公司在半精纺生产中,如何防止色差,色点的实际经验。很可能部分厂家已经解决,已不值一提,但希望大家能共同交流,完善半精纺这种新兴纺纱形式,以促进半精纺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