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精纺大多是色纺,其产品与纱线染色相比,色谱齐全,色牢度好,毛羽少,产品的风格明显占优势。再有新型的功能性纤维的加入,使其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然而在生产中纱线的色差问题,是客户对半精纺纱线主要投诉的焦点之一,也是半精纺生产中的技术及管理上的难点。
现在半精纺纱线的色差问题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同批次、同色号成衣织片有色挡。(2)小样与大货或同色号不同批次之间的色差。(3)色点,色粒问题。
我公司经过多年探索总结,摸索出一套如何控制半精纺纱线中纤维成份的波动,防止色差、色粒的技术及管理上的实际经验,以供参考。
1散纤染色
对客户要求的原料经过散纤染色。染成不同的有色纤维,再由染厂专人拼成纱线所要求的颜色及色光,然后根据拼成的各种有色原料成份的比例。纺厂再组织生产,因此对成品纱线中颜色的控制,首先应从源头抓起,投料时对各种各色纤维严格验收和把关尤为重要。否则成纱的颜色,色光,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
一般因散纤染色造成纱线的色差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染厂造成的色花及缸差,是影响色差的重要原因,视为源头。
(2)原料的实际投缸重量与拼毛色卡上所需的重量不符,造成原料比例不准,引起色差或批差。
(3)某些缸号的原料回潮过低、过湿,或者有些纤维染色后纤维损伤太大等因素,引起纺纱过程中对不同缸号的原料损伤过大,造成落杂过大,引起成纱中原料成份比例的变化,引起成品纱的颜色与小样或批与批之间颜色的不同。
(4)色牢度不好的缸号,造成成衣后整理退色,对夹花纱而言,某个缸号退色后,又沾到其他色的原料上,这样造成的色差更为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在生产前应加强对染色后的纤维进行验收和品质的控制,对每缸的颜色应严格按拼毛色卡逐缸对照,发现色花,色泽不准等应坚决抵止。还应结合回潮,逐缸验收每种原料的投缸数量是否准确,并逐一对照,以免漏缸,漏包等现象,同时还应检查每缸有色原料的品质,对色牢度不佳或纤维严重损伤的缸号应坚决淘汰,要求重新补色,并且及时反馈给染厂进行分析,重新调整工艺及调换染料及助剂,以求达到色泽,数量、品质指标稳定的目的。
2 和毛工序
和毛工序是控制色差的关键工序,以“立体混合,横铺直取”为原则。确保每批原料的段与段之间及整批原料的头段与尾段的色泽差异。首先对不同缸号的有色原料,应先手工扯松或经过开松,再对各缸号的原料严格按工艺要求铺层。以减少整批原料长片段的色差。
和毛机一般要经过二遍,甚至更多。总之混合好后的每种原料开松度要求一致,同时不同原料品种的组合,和毛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根据组合中的每种纤维的性质和不同的色泽,再确定和毛工艺及方法,保证整批原料前后颜色的混合均匀,以便后道加工中控制好颜色,创造有利条件。
3纺纱工艺及设备状态
半精纺的纺纱工艺及设备状态,是引起色档、色差的重要环节。其每一个环节稍有不符合该品种的生产工艺的需要,将会引起严重的色差,色档。
3.1 原料品质指标的控制。
针对客户原料成份的要求,投料时严格把关原料的品质指标,有时原料中长度离散大,对马克隆值偏低或偏短的纤维。要充分开松,在生产各工序中要调整隔距,减少打击,同时要控制落杂和短绒的负增长,以免引起色差。原料选配时,应充分考虑产品风格及颜色的变化,利用汉密尔顿效应,掌握混纺纱线中纤维沿混纺纱径向转移规律,突出趋向外层纤维的风格,因此对趋向外层纤维的品质及颜色的控制,尤为重要。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