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涤/麻混纺织物的设计及染整工艺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2日

夏季服装要求轻薄、透汗、吸湿,所以应选择纱线线密度较小的纱织造,但纱线线密度过小会给织造加工带来困难,因此,纱线线密度一般以12.5~18.5tex为宜。

1.2.3 混纺比

纱线的混纺比通常因产品用途而异。为了能够体现苎麻粗犷滑爽的风格,苎麻的混纺比例应不低于20%。涤/麻混纺细特单纱织物以内销为主,考虑到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织物的具体要求是挺括、不起皱,布面比较细致,所以涤纶含量应该高于苎麻,涤/麻混纺比一般在55/45和70/30。出口产品,应根据订货要求确定混纺比,其苎麻含量一般要超过50%。

1.2.4 纱线捻度

为了减少纱线表面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服用性能,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必须对纱线进行加捻。纱线的捻度一般要超过临界捻系数的10%左右

1.2.5 纱线捻向

纱线的捻向分为Z捻和S捻,织物中经纬纱捻向的不同配合,对织物的手感、光泽、表面纹路和厚度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无捻纱线与Z捻和S捻纱线相结合,可以设计出隐条格织物。


[pagebreak]

1.3 织物组织

由于纱线线密度低,织物的密度也低,所以宜选择经纬纱交织次数多的平纹组织。有时为了使布面形成独特的具粗细节外观风格的麻织物,也可以选择平纹变化组织,如纬重平组织。当然也可以使用绉组织和蜂巢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使织物获得更好的外观效果。这些组织的交织次数大大少于平纹组织,织造时经纱之间的摩擦减少,织造断头减少,有利于提高织物的设计密度。

1.4 盖覆紧度

为了获得轻薄、透气的服用效果,避免织物产生粗糙感,织物的盖覆紧度不宜较高。对于平纹织物,经纬向盖覆紧度一般在40%~50%。

1.5 经纬密度

根据纱线线密度(一般为12.5~18.5tex)和织物紧度可以计算出织物经纬密度的范围。

1.6 织造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分析

经纱 原料检验→络筒→整经→浆纱→穿综、穿筘→织造→验、修、补→坯布入库纬纱 

原料检验→络筒→织造→验、修、补→坯布入库

1.6.1 络筒

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涤/麻混纺纱线的络筒速度一般采取低速。借助电子清纱器清除粗节、飞花等纱疵,可使织造顺利进行,且可以提高布面质量。

1.6.2 整经

由于纱线强度低、强度不匀率高、弹性差、条干不匀,因此需要采用集体换筒的整经方式。整经车速不应过高,以减少纱线强力损失。上机时宜先开慢车,再开快车,以防止纱线张力突变而产生断头。

1.6.3 浆纱

(1)浆料配方

 PVA大分子上具有亲水性羟基,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PVA浆料成膜性良好,形成的浆膜坚韧耐磨,光洁而不发黏,弹性好,且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这些特性都适合涤/麻混纺纱的上浆。

(2)上浆率

 上浆率是浆纱工程的主要质量指标。上浆率过低,浆纱强力低,浆膜耐磨性差,毛羽伏贴性不好,织造时断头率高;上浆率过高,浆纱的弹性差,易脆断。因此,上浆率一般控制在9%~12%,具体视涤/麻混纺比、纱线线密度及织物的组织而定。

(3)回潮率

 苎麻纤维湿态强度高,故浆纱回潮率应偏高,但过高会使浆纱干燥不充分,在纤维上的黏着力差,毛羽的被覆效果不理想。

(4)上浆温度 

一般控制在90~95℃。

(5)压浆辊 

压浆辊的压浆情况对上浆率有很大影响。为了得到较好的被覆效果,同时兼顾渗透作用,需采用重加压工艺,且加压时压浆辊压力要先重后轻。

(6)湿分绞、分层预烘

 涤/麻纱的毛羽较多,采用此方法可使相邻的纱线更好地烘燥,较好地伏贴毛羽。

(7)后上蜡 

涤/麻纱经过上蜡后,可以降低织造时经纱间的摩擦系数和减少静电。

1.6.4 织造

涤/麻纱经过上浆后,毛羽虽然有所减少,但残存的毛羽易使经纱间相互缠绕,开口不清,所以要特别注意设计适宜的织造工艺参数,如上机张力、后梁位置、开口与投梭、温湿度等。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