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60℃热水洗→60℃热水洗→轧水(压力0.3MPa)→浸轧上蒸工作液(45±5℃)后汽蒸(55~60℃x40')→进入下煮液处理(55~60℃x50’)→热水洗(93~95℃)→冷洗→湿落布→轧氧漂液汽蒸(85℃x45’)→热水洗→冷水洗→烘干→回潮测试
试验结果数据:
表1半成品的物理指标
工艺分析:
上蒸液中加入渗透剂JFC,能帮助精练酶更好的渗入纤维内部,经过40分钟的低温汽蒸,CZ-4可使纤维外层的果胶层基本分解,但一些蜡质和其它杂质仍会残留在织物上;进入下煮液后,织物上的蜡质及其它杂质在下煮液助剂的作用下,进行一步分散、溶解到水里,使纤维表面杂质继续减少。后道的氧漂工艺主要去除纤维色素,并氧化、分解、分散剩余的杂质。经过上蒸→下煮→氧漂,对织物完成前处理加工。从表1的数据看,处理织物完全可达到后序染色工艺的要求。上蒸(55℃)、下煮(60℃)、氧漂(85℃)均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可大大节省蒸汽消耗,对染厂来说,前处理的蒸汽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此工艺可大大降低蒸汽消耗量;并减少烧碱用量,降低水洗耗水量。在整个前处理过程中,因蜡质去除比常规工艺少,故最终手感比常规工艺稍好。但在实际生产中,配制工作液所用的水硬度不可太高,防止导布辊结垢。
四、结论
精练酶前处理,可在较低温度下对纤维素纤维完成精练过程,节能,环保、降耗;
利用精练酶CZ-4,对纯棉和涤/棉梭织布进行上蒸(55℃)→下煮(60℃)→氧漂(85℃)的低温前处理加工,白度和毛效可达到常规高温碱处理工艺的效果,且手感好于常规工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