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花筒的排列:
原则上是由浅至深,由小至大,但花筒的排列工艺制定必须考虑实际生产因素,还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花型结构,颜色鲜艳度,织物厚薄等。一般先看样品要表现的主题,突出重点在哪里,顾及整体效果,结合实际的生产能力操作水平,一般将精细花纹排在前面,大面积在后面;颜色鲜艳的排在前面,深暗的在后面;颜色相近、花型关系密切的要挨着排。但比方一个绿叶中有深绿叶筋,那在排列上就建议先排深色的叶筋再排浅色的叶面,以达到轮廓清晰。
1.3常见疵病:
(1)刀条:在织物表面形成单条或多条色线。主要是刮刀有小缺口(刀使用久了没磨、花筒表面毛糙等)或粘有杂质(花绒、色浆中未溶物等)导致花筒上的色浆未刮除干净。
(2)拖浆:在花型下拖出一小部分同色或不同色的非花型部分。原因可能是1.刮刀安装过高2.色浆过厚导致织物瞬间不能吸收而被其后的花筒带进花纹里3花筒排列不合理等。一般可采用调整刀角度、色浆厚度和加小刀来解决。
(3)跳刀:因刀片闪动使花筒上的浆料未刮净而在织物上留下的横向条纹。主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刮刀安装过低,使刀片闪动或重锤加压不足造成,当然花筒安装不当及齿轮咬合松紧也能造成跳刀。
(4)露地(底):印花织物上花型部分露出地色。产生原因:织物毛效低、浆料过厚、车速过快、压力不够、阴纹过浅等。如果轴芯弯了,更会造成左中右色差,甚至露地,要及时更换。
(5)溅浆:从刀口飞溅出一些色点落在织物上。刮刀安装过低、车速过快、浆料过稀、花筒是横纹的都容易产生这种疵点,如果经调整仍不能解决,可以在花筒上方加盖一块布以遮挡。另外,如果花筒上有砂眼,造成的色点是有规律的按圆周来的,和溅浆不同。
实际上,生产中产生的疵点远不止这些,这就更需要操作工和工艺员思维敏捷,快速分析解决问题,以确保质量。
1.4花筒雕刻
滚筒印花机的印制速度可达120米/分以上,一般为70~100米/分。常用的滚筒印花机只能印单面。如果将两台主机串联组合配有两套花纹对称的花筒,可以印制正反面花纺一致的双面印花织物。立式滚筒印花机的花筒纵向排列,每只花筒各有一只小承压滚筒。花筒用铁制空心辊镀铜或用铜浇铸而成,圆周一般在400~500毫米,长度视印花机的工作幅度而定。花纹图案用点子或线条组成。花筒雕刻是在在铜辊表面刻制凹形花纹的加工过程。花纹雕刻有五种方法。
(1)手工雕刻:使用刻刀、小凿子、点钉等简单工具在铜辊上刻制花纹。此法仅用于修刻花筒和雕刻特殊精细的花纹。
(2)钢芯雕刻:用经过淬火的钢制阳模在铜辊表面压轧制成凹形花纹,是较早使用的机械雕刻法,适用于刻制精细花纹、几何图案和直条花型。
(3)缩小雕刻:始用于19世纪50年代,能刻制各种大小的花样图案。先将花样放大2~5倍描绘于锌板上,用腐蚀法或手工刻制在锌板上形成花纹线槽。再将锌板上的花纹通过缩小雕刻机恢复到原有尺寸,用钻石刻针转刻于表面均匀涂蜡的铜辊上,露出花形铜面,然后在腐蚀槽内用化学法或电解法将刻痕腐蚀成凹形花纹。这种方法可使花筒上的刻痕光滑而精确,还可在缩小机上装设多枚刻针,分别在同一花筒上同时刻制相同的花纹。
(4)照相雕刻:这种方法由印刷业的照相制版技术发展而来。主要过程是在铜辊表面喷涂一层经曝光后能生成不溶于水的薄膜的感光胶。花样经过分色和照相法制成各色花纹的正片,使正片包覆在涂有感光胶的铜辊上进行曝光,未感光处的感光胶可用水洗去,即现出铜面花纹。然后经高温焙烘使感光膜固化而具有耐酸和绝缘性能,最后经化学或电解腐蚀制成有凹形花纹的花筒。照相雕刻法的图案花样适应面广、生产效率高、重现性好。
(5)电子雕刻:利用电子技术控制刻刀在铜辊表面直接凿刻制得凹形花纹。基本过程是将花样分色在白纸上描成黑白稿,再以黑白稿包贴在电子雕刻机的贴样辊上,使贴样辊和待刻的铜辊在机上同步运转。由扫描头对黑白稿进行连续光电扫描产生的光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后控制刻刀,在铜辊上逐行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