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雕刻又称光电雕刻.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从联邦德国进口一台电子雕刻机.从此我国的花筒制作开创了电子化的新时代.由传统的照相制版向电子雕刻制版转变电子雕刻技术有机电式雕刻、激光直接雕刻、激光烧蚀雕刻和电子柬雕刻四类.其中机电式雕刻技术以其优秀的图像复制品质,稳定可靠的雕刻质量、较高的雕刻效率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机电式电子雕刻制印花滚筒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及发展进行阐述。
1电子雕刻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般的电子雕刻机由原稿滚筒、雕刻滚筒,扫描、雕刻、传动系统和电器柜等组成。工作时扫描头把原稿密度深浅的反射光[2].经过镜头进入光电倍增管.将光的强弱转换为相应强弱的电信号.并与点讯号混合.再经过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磁机械雕刻系统.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动作进行雕刻雕刻滚筒与原稿滚筒同步运转.同时雕刻系统沿着滚筒轴向移动.雕刻系统是由扫描系统经过计算控制的尖锐的钻石刀在雕刻滚筒的铜面上按信号强弱雕出深浅不同的锥形点子构成网点图案。
现代电子雕刻机制印花滚筒.不需通过扫描单元输入信息(如通过数码相机输入).所有的图像数据、设备驱动、参数等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传统输到电子雕刻设备上电雕系统的关键技术有驱动电路技术、数字信号自理器应用技术、交流伺服技术、高频电磁铁技术等。与其它制版技术相比.制版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加工周期短、劳动强度低、制版质量高、可适宜雕刻云纹等花样,且性能稳定、适应范围广、利于环保、目前在印花滚筒制版领域占主导地位。
2单元电子文档的处理、拼版及打样2.1单元电子文档的处理
印花图案首先经相应的设备.例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把被印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然后通过适当的软件(如PH0T0SH0P)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制作成单元产品.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编辑及处理:图像编辑指用多种方式绘制点、线、多边线等,并有特绘功能(如泥点、撇丝、干笔等),曲线拟合、颜色替换,线型线宽选择、图像四方连续、铺设任意底纹、图像漫游等。图像处理如平滑、图像增强、细化去杂点等操作,还可进行图像校斜、尺寸调整等分色处理是指在计算机上接回头、并色、修改及取单色稿的过程。
(1)接回头:由于来样一般是一个小的完整花回(有时回头不十分准确),在出分色胶片时,要在竖直,水平方向上连晒数倍,才能形成整幅图案.计算机分色设计中考虑了工艺上常用平接1/1.跳接(1/2、1/3、1/4)接回头方法,并能自动确定最小花回。
(2)并色:并色是将图案中的各种色彩归类为原图样的颜色种数.并色处理就是将其还原为原来的色彩。由于来样(布样)带有布纹、杂色、折皱以及色均度差等情况.扫描进入计算机内的显现的色彩很杂.在经过扫描处理工序后.还需经过专门的并色处理,系统为用户提供256套颜色.并以调色板的形式在屏幕上可选,用户可以通过窗口的操作,将图案还原为原来布样所具有的套色数。
(3)修改及分色处理:由于来样带有杂色等情况.并色后还需要经过修改处理.系统专门为花样的修改提供了3O多种修改工具,如橡皮(去杂色)、剪刀(对图案进行裁边处理)、旋转(将花样在任意角度平面内旋转)、缩放(将花样的宽高缩放在印花工艺所需尺寸)、边缘平滑(将色块、线条的边界自动平滑.或叫去毛刺)等等,可以满足各种花型的修改和综合处理。如有的图案有压色、借线、合成色、防留白、留白等印花工艺要求时,可以在分色过程使用全部扩张、局部扩张和其他绘图工具进行处理.达到工艺所需要求。
2.2拼版
完成单元产品的制作之后.需要按照雕刻版辊的要求.将单元产品拼成用于雕刻的大版文件,即拼版处理拼版时首先将接受的文件做裁切,一般单元文件都带有裁切标记.可以以其中的一个作为基准.要注意的是标记线有线宽,对于矢量文件要规定以标记线的边缘还是中心为基准.象素图一般以边缘第一个不是灰度的象素为基准。订好基准后输入裁切尺寸对矢量状态的文件,此时要根据要求保留出血.尤其是无缝连接的,至少保留0.1 mm的出血边.以防止边缘留白或网点变小而形成边线,对象素状态的文件.要分别裁切出出血和内图完成拼版之后.需要在拼好的版面上放置用于后工序控制的控制标记.主要有用于控制准确套印的套印标记.用于控制裁切的分切标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