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可以说无所不在,并随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战争或恐怖分子用生化武器袭击人类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许多纺织品不但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有可能感染各种致病细菌或病毒,而且在特种环境下,致病性细菌或病毒(如医院、生物战争、疫区或美容/桑拿等特殊行业)会通过纺织品(服装)感染人体。据测定,每一克原棉或原毛中的细菌含量高达1000至5000万个。一且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这些细菌就会以几何级数迅速繁殖,而大量细菌的堆积,就会产生细菌色素或有机物分解污秽,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霉斑"。
由于病毒(如口蹄疫病毒、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更具有其特殊性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性,因此,抗病毒药物及抗病毒纺织品的研究就备受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虽然大多数人已初步了解有关抗菌的概念以及一些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但是,对于病毒对人类攻击的特殊性和危害程度方面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直至美国"9.11事件"、发生恐怖分子用炭疽菌袭击事件、2003年发生SARS病毒、2004发生禽流感病毒之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并加快了对抗病毒药物及抗病毒纺织品的研究。
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抗菌纺织品的应用方面普遍高于中国,其中,日本的应用率高达70%,美国达30%;而中国仅为10%,并且对于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纺织品研究较少。
根据病毒及细菌芽胞的生物特征和危害特性,我们从1992年开始研究了具有抗病毒功能的WXP纺织品整理剂及其生物效应,现将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2 WXP抗病毒纺织品整理剂的基本特点及性能
主要成分有机C分子与无机纳米材料的共价组合物。
有效含量:10%(使用浓度为0.1%-0.5%)。
剂型:乳液状。
外观:微黄透明,加水呈乳白色,有少许沉淀物。
固体物含量:≥5%。
杀菌性能:作用3Omin,杀菌率≥90%;受试菌种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胞黑色变种。
灭活病毒:作用2Omin,对SARS病毒的灭活率达100%;作用480min,对乙肝病毒的灭活率达99.90%。
检验依据:GB15979-2002C4抗(抑)菌产品试验方法,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毒理性能:经毒理学试验,证实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持效期:1-12个月(视使用条件和不同材质而定)。
3纺织品抗病毒整理工艺
3.1工艺流程
①纺织品预清洗/脱脂处理→②二浸二轧→③控制轧余量80%~90%→④110℃,预烘干→⑤120-150℃,交联4min→⑥成品→⑦质量(微生物)检验。
3.2工艺过程
(1)采用浸轧设备或浸渍设备生产抗病毒纺织品,带液量一般控制在60%~80%,工艺为二浸二轧。若采用浸渍方法,需离心脱水,以控制被整理物的带液量。
(2)预烘温度为100-110℃,交联温度不低于140℃,时间不少于4min;含有化纤成分的织物,交联温度不宜高于115℃。
(3)为了防止纳米材料的沉淀,染整设备的储液槽内需固定一台小型均质乳化机。在均质机工作的条件下,保证储液槽内的纺织品整理剂始终处于均匀状态。
4适用范围
(1)棉纺织品、棉纤混纺织品(可以用于职业防护、军事防化等方面);
(2)羊绒/羊毛。
除了棉纺织品可以采用浸轧后整理工艺之外,职业防护服装(如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住院病人,医护人员等职业服装)、妇女内裤及干洗店衣物等,均可以采用抗病毒整理剂实施表面喷洒,然后烘干处理,同样可以达到在衣物表面抑制病毒感染的效果。
5抑制(灭活)乙肝病毒试验
[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