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纳米银粒子对织物的抗静电整理[4]
表2中,平均最大静电压值为140.9V,平均半衰期为0.8s。
表2纳米银粒子处理织物后的抗静电测试结果
注:(1)测试条件:温度22℃,相对湿度33%;(2)空白样品抗静电测试,平均最大静电压值512V,平均半衰期40s。
2·3纳米级银粒子粒径的测定
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10#样品颗粒分布较为均匀。直径20-40nm;20#样品颗粒分布比较稀疏,一处有明显的团聚现象,颗粒尺寸主要集中在20nm的范围;样品3#颗粒分布均匀,密度较大,尺寸稳定,平均直径l5nm;样品4#颗粒分布较均匀,密度较大,有几处明显的团聚现象,平均直径2Onm,较为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放置后,其稳定性降低,为防颗粒团聚必须及时使用。
3结论
3·1用银镜反应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纳米级银粒子,颗粒大小10-40nm,平均直径17nm。纳米级银粒子常温下,对酸、碱、盐和有机溶剂的稳定性很好,高温下对部分物质的稳定性不好,如浓硫酸、保险粉和氯化镁,其中,氯化锌的稳定性,常温、高温都不好。纳米级银粒子对时间的稳定性,随着粒
子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越小,时间稳定性越好。
3·2AgNO3用量与纳米银颗粒大小不成正比,AgNO3用量越少,得到的纳米银颗粒不一定越小,原因是分散过程可能受到干扰,造成氧化过程分散不匀,颗粒变大,如分散剂复配不当,也易造成颗粒团聚,使颗粒尺寸变大。
3·3AgNO3用量与纳米银颗粒的分布密度成正比,AgNO3用量越多,纳米颗粒分布越密,但制备过程中颗粒团聚可能性较大。反之,纳米颗粒分布越稀疏,颗粒团聚可能性减小,但使用及其研究价值降低。
3·4从样品3#所得产品分布均匀,密度较大,颗粒尺寸稳定,平均直径15nm。
3·5纳米银处理后涤棉织物的平均最大静电压值从512V降为140.9V,平均半衰期从40s降为0.8s,证明了涤棉织物经纳米银处理后,抗静电性
从上可知,纳米银的制备路线合理,颗粒大小符合要求,但是要提高纳米银颗粒的稳定性及颗粒浓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l]粱高平殷福珊,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5-77
[2]杨栋梁,纳米技术在染整生产中的探讨(二)[J]印染,2002(2);40-44
[3]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5-104
[4]胡毅,纳米涂料和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染色整理性能的研究(2001级硕士论文)[D],西安,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