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无梭织机生产新纱线品种的浆纱技术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2.5烘筒温度的自动控制

烘筒温度分组控制,实现对分层纱片的温度、预烘和合并烘燥的温度分别设定和自控,合并烘燥温度又与回潮率的检测反馈联动。并且在上落轴和停车时能自动减少蒸汽输入,自动降温。这一系列温控对于棉纱以外的新型纤维纱线尤其重要。
2.6后上蜡
烘干后的纱片再经过蜡辊涂抹水溶性的蜡层或有机硅油剂,或抗静电剂,使纱线表面平滑,毛羽软化,能顺利通过后续的干分绞和伸缩筘齿,并有利于织造时通过综、筘、停经片。
2.7多单元传动
浆纱机引纱辊、上浆辊、烘筒、拖引辊和浆轴分别由独立电机传动,并通过变频器、程控器、编码器由微电脑系统调控电机速度,从而控制纱线喂入浆槽、纱线上烘简预烘、纱线出烘筒干分绞和纱线卷入浆轴各区段的伸长(张力)及总伸长率。可根据各种新型纱线的材质性能具体设计安排,保证浆纱顺利进行。
2.8浆纱过程的检测
包括浆液浓度和粘度的检测、温度检测、张力监控、回潮率监控以及上浆率的在线检测和监控等。 
3 新型纱线品种的浆纱要点
3.1紧密纺纱线
紧密纺纱线的纱身紧密均匀,表面光洁,棉纱少;毛羽减少50%以上,强力提高10%~20%。目前大多纺制中、细特纱,生产较高档织物。

其浆纱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纱身紧密,浆液浸透较难,应选用低粘度、粘附力强的浆料,主要是高档变性淀粉浆料。对细特高密品种适当掺用PVAl799和1205MB、低粘度聚丙烯酸浆料以及渗透剂、蜡片。染色纱要加柔软剂。
(2)含固率及上浆率较普通环锭纱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回潮率可增加到8%左右。要保持纱线柔软,防止织造时出现经缩波纹。
(3)为保证浆液浸透,应采用高压浆力。浸没辊应加侧压,可保持纱片排列均匀,防止并合绞缠。
(4)由于纱线毛羽少,捻系数较大,纱片中邻纱并拢时易绞缠。所以经轴退绕张力、浆槽喂入张力以及烘房湿区张力均应适当加大,并要防止干分绞和筘齿处纱线绞缠顶断。
(5)经验表明单浆槽浆纱覆盖率控制在50%~65%左右,烘筒覆盖率控制在30%~50%左右,有利于防止经纱绞缠。
(6)用好湿分绞和后上蜡,有利于干分绞和顺利通过筘齿。
(7)浆纱绞线应采取中分,不宜层层剥。穿绞操作要避免把纱片碰乱、碰断。
(8)起机带头要均匀,防止松纱绞缠。运转中不停机是关键,停机或慢速运行时纱线较松,易绞缠,以致干分绞和通过筘齿时顶断。
3.2氨纶弹力纱线
氨纶弹力纱线以氨纶丝为纱芯,外包棉,粘胶或其他纤维形成包芯纱、包缠纱等。由于氨纶含量不同而形成高弹(氨纶达20%)、中弹(氨纶占.10%)和低弹(氨纶占2%~5%)纱线。
其浆纱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浆料应采用粘附力强、耐磨的浆料,一般为PVA与变性淀粉混合浆。因氨纶耐氯性差,不宜采用次氯酸钠作氧化剂的变性淀粉,也不能用其他含有游离氯离子的助剂。要加用聚丙烯酸浆料、蜡片和柔软剂以提高浆膜柔韧性。
(2)上浆率与类似品种棉纱相近或稍高l~2个百分点。上浆以被覆为主,使包覆纤维不裸露,紧密耐磨。因此浆液粘度不宜偏低,压浆力不宜过高。整个生产过程依靠浆料的固化作用使氨纶弹性暂不显现,利于穿经、结经和顺利织造。回潮率按棉和氨纶含量比折算,大体掌握在7%以下。
(3)温度不宜过高,浆槽温度85~90℃,烘筒温度在110℃以下,以免损伤氨纶的弹性。
(4)浆纱各段张力要能保持纱线排列均匀,不致松弛造成弹性蜷缩。大致喂入伸长率0%~O.2%,湿区伸长率0-3%~O.8%,总伸长率1.2%左右。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