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影响彩棉针织物色泽整理效果的因素
3.1.1天然彩棉自身结构的影响
天然彩棉的横截面与普通白棉结构相似,都是呈带有胞腔的腰圆形。但天然彩棉的色彩呈片状,天然色素主要分布在纤维次生胞壁内,且次生胞壁薄,不同颜色的彩棉的成熟度各不相同[2],因而其尺寸稳定性差。
3.1.2杂质等因素的影响
白色原棉的杂质色素主要是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存在于棉籽壳中的表皮层和外色素层,无木质素存在,而天然彩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低,其杂质成分主要是以木质素为主的蜡质脂肪,其次是微量金属和蛋白质,且彩棉的木质素、微量金属和蛋白质含量与色素及色素稳定性有关[2]。由于天然色彩被纤维初生胞壁杂质层所覆盖,经剥除表面杂质层才能显现独特的色彩,未经整理的彩棉织物色泽比较暗淡,不够自然。 3.1.3整理工艺因素的影响
整理工艺因素主要包括烧碱及纤维酶的温度、pH值、碱剂量大小和时间、张力等,对彩棉的色泽和色牢度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整理工艺条件进行实验分析,研究对彩棉针织面料色泽效果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3.2实验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条件的选择
为便于对比分析,经多次试验对比研究,选择以下几种工艺条件进行试验。
3.2.1一般的煮练丝光
工艺过程:预处理→圆筒扩幅→缝头→浸碱丝光→煮练→一、二槽扩幅热喷淋洗→酸洗中和→冷水洗→烘干
工艺参数:烧碱浓度180 g/L,室温,时间50min左右。
3.2.2双丝光处理
工艺过程:烧毛浸轧热浓碱→松堆冷却(5-10min)→打卷冷却(1-2h)→丝光→卷氧漂烘干→丝光→水洗→烘干→防缩→成品
工艺参数:浸轧热浓碱温度95-97℃,浓度200g/L;
第一次丝光条件:碱浓度180-200g/L,室温;
第二次丝光条件:前槽碱浓度260-280g/L,室温;后槽碱浓度160-180g/L,60-70℃。 3.2.3纤维素酶/碱处理
工艺过程:退浆→复合生物酶整理→丝光→卷氧漂烘干→丝光烘干→防缩→成品
工艺参数:复合生物酶整理:果胶酶,2.2%(owf),纤维素酶3.4%(o.w.f),pH值5.0,浴比1∶20,温度55℃,时间120min.
第一次丝光:碱浓度180-200g/L,室温;
第二次丝光:前槽碱浓度260-280g/L,室温;后槽碱浓度160-180g/L,60-70℃。以上3种实验条件记为1#、2#、3#,未整理的针织坯布为0#。 4.试验结果与讨论
4.1对光泽的影响
测试光泽的结果见下表和图1所示。从图1看出,无论是用碱常规整理,还是丝光处理及结合酶处理后都使天然彩色加深。但经双丝光与酶处理后的色差明显,色泽更加鲜艳。在碱丝光整理时,纤维剧烈膨胀,胞壁几乎消失,胞壁更薄,天然色彩明显向胞壁转移,因此,碱丝光处理会使彩棉颜色更鲜艳。
由于织物浸轧的是热浓碱,又经保温,浓碱已全面渗透到纤维结晶区,待冷却后直接进入丝光反应区,纤维得到充分的膨胀,改善其光泽,具有光滑的手感。再经过一次丝光,由于后辊热碱浓度较低,便于拉足坯布而不易破边,以落布幅宽达到成品要求,确保尺寸稳定。 4.2对色牢度的影响
从附表可以看出,天然彩棉经常规丝光、双丝光整理和与生物酶结合处理后,其摩擦、皂洗牢度优良,都可达到4~5级。但日晒牢度一般,这是由于天然彩棉的天然色素存在于纤维内部,色素分子量大,不易从纤维内部脱出,只有通过水洗、摩擦等机械作用或化学、生物等降解作用,适当剥除表面覆盖层,才能充分显色。但可能正是失去了表面覆盖层对色素的保护作用,使得其日晒牢度稍有降低。因此,可在丝光整理后用固色剂进行固色整理来提高其日晒牢度。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