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印染技术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都一心要想改进技术,把生产搞上去。当时印花厂主要应用辊筒印花,雕刻花筒一般都采用手工和缩小雕刻,个别厂对精细花样对则应用钢芯雕刻。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老工人回忆,解放前在一印前身——日本内外绵第二加工坊时期,曾看到日本技术人员试验应用照相方法刻制花筒,但详情不知。于是,大家便清理仓库想找到其所用设备,结果只发现少数破旧、残缺的照相机铁架,根本无法利用。上海一印技术人员便联想到照相雕刻很可能与印刷工业的照相制版技术有着联系。当时在厂领导的支持下,随即安排力量去上海市印刷一厂参观学习,以后还去了上海烟草公司印刷厂,甚至去了北京的新华印刷厂(原北京美术印刷厂)。那时,制作印刷照相凹版大多应用碳素纸法,便设法查找有关参考文献,主要查阅和翻译了前苏联印刷工业方面有关制作照相凹版的资料,以供大家参考。上海一印研究所开发照相雕刻技术的设想引起了原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各位领导的重视,便选拔人员派往前民主德国和苏联学习纺织品用的花筒照相雕刻技术方面的经验。
以上种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为了我国着于研究开发花筒照相雕刻技术而作出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一、引进设备,组织力量攻关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对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工艺方法以及有关设备情况,可说是一无所知,完全是一片空白。原纺织部便想方设法进口国外设备。由于当时有关的情报资料缺乏,只进口了并不十分先进的英国设备,包括照相机、连晒机、拷贝机,还有花筒喷涂、曝光、显影等设备,只适用于38吋狭幅的织物的花筒加工。57年到货,随即安排上海一印组织力量,包括过去到印刷厂里学习的人员,去国外学习人员、以及年厂内年轻、肯钻研、事业心强的雕刻生产、印花生产、图案设计人员,成立专门小组展开工作。建房、安装、试车、运转,完全依靠大家的智慧和积极性,以后便在原来雕刻车间内,成立了照相雕刻部门。再经过大家不断地深入钻研,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