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漂白的分类和效果评定

来源:网上轻纺城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漂白的分类和效果评定
  经过煮练,织物上大部分天然及人为杂质已经除去,毛细管效应显著提高,已能满足一些品种的加工要求。但对漂白织物及色泽鲜艳的浅色花布、色布类,还需要提高白度,因此需进一步除去织物上的色素,使织物更加洁白。织物虽经过煮练,尤其是常压汽蒸煮练,仍有部分杂质如棉籽壳未能全除去,通过漂白剂的作用,这些杂质可以进一步去除。
  棉印染厂广泛使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氧化性漂白剂。 通常将次氯酸钠漂白简称为氯漂,过氧化氢漂白简称为氧漂,亚氯酸钠漂白简称为亚漂。
  1. 次氯酸盐漂白
  常用次氯酸盐有漂白粉和次氯酸钠两种。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总的效果不如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漂白工艺和设备较简单,多用于棉织物及维棉混纺织物漂白,有时也用于涤棉混纺织物漂白。但不能用于蚕丝、羊毛等蛋白质纤维的漂白,因次氯酸钠对蛋白质纤维有破坏作用,并使纤维泛黄和损伤。在漂白过程中,除了天然色素遭到破坏外,棉纤维本身也可能受损伤,因此,必须控制好漂白的工艺条件,做到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都合格。
  次氯酸钠漂白工艺流程如下:轧次氯酸钠漂液→堆置→水洗→脱氯→水洗。漂白液含有效氯3~5g/L,用烧碱调节pH值至10左右 ,于室温时浸轧漂液,室温堆置30~60min,然后水洗,脱氯,水洗出布。
  次氯酸钠漂白工艺条件分析:
  (A) pH值 :当漂液的pH值为7时,漂白效果最差,纤维损伤严重;pH值为2~4和9~11时,白度较好,纤维损伤也较小。但在酸性液中,次氯酸钠分解放出氯气,严重污染车间空气,影响工人健康,还腐蚀设备。在生产中实际pH值在9.5~10.5之间。
  (B) 温度和时间:温度高,漂白速度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同时也加速纤维素的氧化脆损,故一般控制在20~35℃(室温)。当夏季气温超过35℃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或调整其他工艺参数,如浓度、时间等,以保护纤维。漂白时间一般30-60min。
  (C) 浓度:根据织物结构及煮练状况而定。在配制漂白液时,应对次氯酸钠分析,测定其有效氯含量,使漂白液中有效氯含量准确,以便控制生产工艺。漂白液中有效氯含量达一定值后,织物白度不再增加。漂液有效氯含量过高,反而影响织物强力。漂白液中有效氯含量一般1-5g/L。印染工厂一般采取降低漂液有效氯浓度、延长漂白时间的方法,避免纤维强力过多损失。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