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抗菌效果的判定
目前,抗菌结果的表示有百分率和对数值两种。百分率易于理解,但抗菌差异不明显。如90%、99%、99.9%、99.99%、99.999%......百分率数值上看似乎差一点点,但是小数点后多一个9,实际数值就要相差10倍,而且测试报告上一般只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因此,抗菌差异显示不出。况且,细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用百分率来表示并不合理。用对数值则可分别表示为1、2、3、4、5,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抗菌差异,但是不易被外行人士理解。考虑到环境和安全因素,不可片面追求过高的抗菌效果。抗菌织物大多数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而且需多次洗涤,应保证其安全性和持续性。台湾地区标准CNS14945《一般用途纺织品抗菌面料性能评估》的适用范围备注中规定,在测试抗菌性能之前,申请者必须附上抗菌剂的皮肤刺激性(pH值<2)或过敏性(无过敏反应)的动物试验报告,以及产品中添加物之经口急性毒性报告—小鼠>1000 mg/kg无死亡和异常现象的认证实验室报告正本,或是原料厂商提供的第三方检验报告副本及保证书。对于无需洗涤或不接触人体的制品,可降低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用途设定合理的抗菌效果判定值。
3.2影响吸收法测试效果的关键因素
影响吸收法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菌液制备、对照样、试样重量以及培养时间等4个关键因素,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11]。
3.2.1菌液制备
菌液制备是抗菌试验中初始、但又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着试验中细菌生长情况的好坏。目前的制备方法,分别为以美国AATCC 100为代表的两步法、以日本JIS L 1902为代表的三步法。所谓两步法,就是分以下两个步骤培养细菌:
第一步,用接种环取一接种环保存的菌种,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皿内,并将该平皿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
第二步,从第一步平皿中挑取一典型细菌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并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然后,就是将第二步中的菌液稀释至规定浓度。
而三步法则是在两步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即适量采取第二步中培养的菌液,加入到营养肉汤中,也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最后再将培养的菌液稀释至规定浓度。
在抗菌试验中,必须是活性较高的细菌才能真实地反映纺织品抗菌面料的抗菌性能。在试验中,活性的高低一般是根据对照样上的细菌在培养前后的增长情况来判断的。细菌增长得越多,其活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两步法与三步法的实验数据表明(如表2所示),三步法使得菌液中的细菌活性大大提高,尤其对于生长活性较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效果更加明显,但对于活性较高的大肠杆菌来说变化不大。三步法避免了使用活性较低的保存菌种风险,可保证试验的重现性,真实反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但连续的3次培养,相对两步法来说,不仅耗时太长,而且操作烦琐,对于活性较高的大肠杆菌来说显得有些多余,因为采用两步法也能达到三步法的结果,即只要对照样上活菌数的增加倍数符合要求即可。为了操作简便,应根据菌种选用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