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J ISL1902-8(1998)定量试验法
日本学者对美国AATCC100法提出的改良方法,如菌数测定法、细菌增殖抑制试验法、琼脂平板法、改良细菌增殖抑制试验法、改良的AATCC100试验法等,依此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对JISL1902-1990标准进行修订,制定出了JISL1902-1998标准[6]。
2.3.3 FZ/T02021-92试验法
FZT01021—92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织物抗扰菌性能试验方法(以下简称FZ/T法);将测试样和对照样分别放于三角瓶中(测试样2瓶,对照样1瓶),加入指示菌菌液后将对照样和零时测试样上的菌立即用缓冲液洗涤并测定菌量,20 h试样置适宜温度下培养后也用缓冲液洗涤,并测定菌量,然后计算出试样细菌减少百分率。
2.3.4改良的奎因(Quinn)试验法
实验原理:将实验菌液直接滴于待检织物上,使细菌充分在织物上接触暴露一定时间,然后覆盖培养基,使剩下的菌体生长。比较抗菌样品菌量下降百分率,对其抗菌能力做出判断。使用放大镜计数菌落形成单位[7]。
2.3.5 ASTM E 2149—2001试验法
ASTM E 2149—2001是一种振荡测试法,测试操作比吸收法简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测试方法。振荡法是在一定液体中接种细菌,对于试样的吸水性要求不高,对于纤维,不论是粉末状或羽绒羽毛,或凹凸不平的织物,任意形状的试样都能应用,且对非溶出型和溶出型抗菌织物的测试都非常适用。该测试方法不仅可以测试织物,还可以测试粉状和颗粒状材料,以及其他表面处理固体材料[8]。
2.3.6 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
此标准是国内最新推出的纺织品抗菌性能定量测试方法,测试原理是将试样与对照样分别用试验菌液接种。分别进行立即洗脱和培养后洗脱,测定洗脱液中的细菌数并计算抑菌值或抑菌率,以此评价试样的抗菌效果[9]。
3•影响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中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定量测试方法中的烧瓶振荡法和吸收法做介绍。
3.1影响烧瓶振荡测试效果的关键因素影响烧瓶振荡法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试验菌种、洗涤剂、洗涤方法、测试参数以及抗菌效果的判定等[10]。
3.1.1试验菌种
即使是使用同属一个菌种的微生物,但如果来源不同,对抗菌整理加工样品的敏感性也有差异,测出的抗菌值也就不同。所以,测定时尽量使用标准菌株。细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可分为:迟缓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四个生长期。
不同细菌的各个生长周期长短不一。如纺织品抗菌面料检测时常用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繁殖速度比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要慢得多。接种不同时期试验菌(即细菌的活性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
3.1.2洗涤剂、洗涤方法
除非是一次性用品或根据实际用途不需要洗涤的试样,一般在测试样品前处理时都要先洗涤一次,一是为了去除织物上的灰尘或杂质,二是消除过量使用的抗菌剂。
洗涤试验采用何种洗涤剂,以及是否已将残留洗涤剂清洗干净,对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对洗涤程序及洗涤剂要进行标准化,不然,不同测试单位的试验数据就会缺乏可比性。
3.1.3测试参数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低,细菌就会停止生长;当温度升高时,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酶生化反应速率均较快,生长速率加快。大部分细菌属于嗜温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细菌的繁殖受温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对温度的考虑是不可缺少的。
纺织品抗菌面料测试方法中,除了《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将样品上菌液培养温度设定为(24±1)℃,其余皆为37℃。为避免试验过程中温度差异对细菌生长产生的影响,使各标准间具可比性,应统一测试温度。接种菌液浓度、接种菌活性、接种菌营养水平、样品与菌液接触时间的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等,皆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因此,规定统一的测试参数,可使实验室内和各实验室间测试结果具有重演性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