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凝聚槽
凝聚槽的型式较多,规格不一,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圆形槽,一类为V型槽。实践证明,V型凝聚槽的须条结构紧密,纤维与纤维间的抱合力大,成纱强力增加,所以现代纺杯多采用V型凝聚槽。V型凝聚槽截面的角度称为凝聚角,如图9-2-14所示。凝聚角的大小、深度应与所纺线密度。喂入品的含杂量相适应,线密度大,含杂多,凝聚角宜大些,反之宜小些。图中,T型杯适用于普梳机织、针织纱,S型杯适用于加工棉纤维,U型杯适用于加工粗特纱,G型杯适用于加工精梳纱。
为了兼顾须条的紧密和顺利排除积杂,纺杯凝聚角可由正、负角组成,通过凝聚角顶端垂直于纺杯轴的平面,将凝聚角分成两部分,杯口一侧为正角,应使纤维易于滑入,杯底一侧为负角,应使尘杂易被纱条带出。凝聚角的负角一般为15°~20°。在纺制同一产品时,凝聚角小,纺杯的自我清洁作用较好,成纱强力高;采用较大角度,则缠绕纤维较少。
3. 纺杯的直径和转速
⑴纺杯的直径 一般指纺杯凝聚槽的直径。纺杯直径有大小之分,但无严格的界限。国内以60~67mm为大直径,57mm以下为小直径。纺杯直径的选择应与纤维长度相适应,一般认为纺杯直径必须大于纤维的主体长度,以利于减少缠绕纤维,并使纤维从输送管道向纺纱杯杯壁过渡时,纺杯回转角不至于过大而影响棉气分离。纺杯直径也应与纺纱线密度相适应,线密度愈大,则纺杯直径也相应选大。在相同转速的条件下,大直径较小直径的成纱质量优越,但动力负荷增加。自排风式纺纱杯因结构较复杂,所用材料多而纺杯直径较抽气式纺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