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梳联连接部分采取连续喂棉,使喂棉系统压力稳定,有利于生条质量的稳定。
(3)选配国产优质自调匀整器,或者引进。
(4)采用多种安全装置,如火星、金属、重物探除器或三位一体多功能探除器。
(5)尘系统或JYFO型蜂窝式滤尘系统。
这批国产清梳联设备生产纯棉产品时,生条重不匀率H(5m)%平均可在2.5%以内,有的可达1.5%,达到引进设备一档水平。清棉机和梳棉机的故障率可控制在O.07次/线·班和O.02次/台·班以内;梳棉机断头率在0.5根/台·班以内,可见其生条质量与设备的可靠性已大大提高,明显优于成卷工艺。而且总投资仅为引进设备的1/4~1/3。这是一条切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了自已多种形式的国产清梳联设备,从此结束了单纯依靠引进的历史。
4.说点辉煌
上面粗略回顾了国内外清梳联的发展历程,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纺织机械历史短,国外纺机已经有二百年历史,我国充其量不过五六十年。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对清梳联技术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原因,走了不少弯路。使我国清梳联技术发展长期落后于国外。但是,如果说我们什么都不行也不符合事实,我们也有过辉煌,也许还不是人所共知的,说点辉煌,可以提高自信心,鞭策未来。
4.1国外抓棉机的发展
4.1.180年代是往复式抓棉机的年代
当前,国外纺机厂制造的抓棉机几乎都是清一色,把棉包堆放在地面,抓棉打手往复行走,从棉包顶部抓取棉块,称之谓往复式抓棉机。国外推出这种形式的抓棉机,始于1978年美国纺机展(ATME-78),第一次展出瑞士立达公司的“Unifloe”,次年,汉诺威第八届国际纺机展(ITMA-79),原西德特吕茨施勒尔公司首展BlendmatBDT。这些机器一改过去从棉包底部抓棉的方式,而且开始应用微机技术,可把棉包按高度分为四组直线排列,每次按比例抓取,抓棉头可以按要求完成许多复杂动作,抓棉机面目为之一新。
往复式抓棉机在国外的出现,就象刮起了一股旋风,使得长期进展缓慢的抓棉机找到了新的契机。1982年美国纺机展(ATME-82)同时展出11种类同的往复式抓棉机,可谓盛况空前。但这个时期尚属早期产品,进入市场后,有的在产量上不能适应要求,或者在某些结构或功能上尚有待完善。
随着1983年国际纺机展(ITMA-83)及以后的两次国际纺机展(ITMA-87和ITMA-91),先后展出了立达公司的UniflocA1/2—2000机型(83年)和特吕茨施勒尔公司的BDT019机型(87年)的改进产品。同时,其他国家的改进产品如美国霍林斯沃思(Hollingsworth)公司的OPT-I型、Ⅲ型,意大利马佐利公司的B12/E机型也进入市场,经过不断改进,在提高产量,增加混棉包数,开发功能,改进结构,提高部件寿命,满足产品质量与多品种生产要求等方面作了大量改进,使往复式抓棉机逐步完善,趋向成熟。80年代,成为往复式抓棉机的年代。
4.1.2走了二十年弯路
表2是抓棉机在日本推广应用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到:①1985年以前大约二十年时间,抓棉机推广速度缓慢,到1985年占有率仅达到9.5%。②1987年开始突然加快。
这点与我国推广应用抓棉机的情况截然不同,为什么1985年之前发展速度如此缓慢呢?
国外抓棉机的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初期,国际上几家知名的纺机制造厂就开始生产各自的抓棉机,如立达公司的KarouselOpener,特吕茨施勒尔公司的ZA、MZA系列,后来发展到BT系列(BT2,BT6,BT8,BT10),赫格特公司的Multi-BaleOpenerMOI[9],这些机器的共同特点是将棉包放于棉包台上,抓棉打手从棉包底部抓取棉块,由2~3个单元机并合后输出,属于多(抓棉)点、下抓式。这类抓棉机的共同特点是开松的棉块小,混棉作用好。存在的共同缺点是产量低,混棉包数少,占地面积大,动力消耗多,设备费用高,而且混棉成分不易掌握,补包频繁,管理麻烦等。老厂改造没有这么多空地可以容纳,以致推广速度长期缓慢,直到往复式抓棉机出现才使局面有所改变。
4.2一度国际领先的国产抓棉机
我国研究抓棉机,几乎与国外同步。50年代末期,我国即有棉纺织厂开始用自己制造的抓棉机,1960年原纺织工业部纺织研究院正式立题,当国际上流行“下抓式”时,没有走他们走的路,经分析研究,多次改进,也吸收了国内经验,终于研究成功了双打手、上抓式A005型往复式抓棉机与A006型自动混棉机,分别于1966年5月与12月通过鉴定,这个时间比国际上第一次展出往复式抓棉机早了12年。
A005型抓棉机采取把棉包放于能升降的平台上,四侧有墙板围着,抓棉小车在轨道上从棉包顶部往复行走。升降机构埋于地下,安装前须在地面做一个坑。棉包分两节,当其中一节开始工作时,另外空着的一节随时可以上包,当前一节已用去一半时,可同时启动另一个棉包台,两节棉包台同时喂棉,总喂入棉包数约40包左右。这种抓棉机对不同规格的棉包,须采取“削高嵌缝,低包抬高,平面看齐”的操作要求,由于两台交叉使用,既可保证连续生产(上包不停车),又可防止由于混和不良而产生的黄白纱。
由于A005型机用钢材较费,约为A002型圆盘式抓棉机的六倍,同时又须挖地坑,安装复杂,周期较长,根据当时的国情,为节约钢材,不久郑州纺机又开发了结构更为简单、将棉包直接放地面的A002型圆盘抓棉机和跨在棉包上往复抓棉的A004型抓棉机,A002型机又替代A005型机大批量生产满足国内外需要。
由于以上几种国产抓棉机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占地面积省,价格便宜等特点,使混棉工脱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劳动环境,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进入70年代,国内除极少数品种外,达到了全面推广应用。
当然,抓棉机在我国从立题研究到推广应用,均本着解决笨重体力劳动,改善劳动环境,而没有与清梳联技术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辉煌已成为过去,现代化这一课正待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