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测试 >

我国纺织品静电测试标准及现行技术分析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3日

D法(脱衣时的衣物带电量法):按特定方式将工作服与化纤内衣摩擦后脱下工作服,投入法拉第筒,求得带电量(μC/件)。此法的测试对象限于服装,且内衣材质未作规定、摩擦手法难以一致,缺乏可比性。

E法(工作服摩擦带电量法):用内衬锦纶或丙纶标准布的滚筒烘干装置(45r/min以上)对工作服试样摩擦起电15min,投入法拉第筒测得工作服带电量(μC/件)。此法与"防静电工作服"产品标准GB/T 12014-1989所规定的电荷量测量方法基本一致,适合于服装的摩擦带电量测试;其技术实质与C法(电荷面密度法)也相一致。

F法(极间等效电阻法):织物试样与接地导电胶版良好接触,按规定间距和压力将专门的电极夹持于试样,经短路放电后施加电压,据电流值求得极间等效电阻(Ω)。含导电纤维织物与导电胶板接触时会引起导电纤维暴露的局部区域之间的短路,难以测得真实的等效电阻。FZ/T 01044-1996 “纺织材料 静电性能 纤维泄漏电阻的测定”等电阻类测试方法的主要检测对象为纤维。

FZ/T 01059-1999 “织物摩擦静电性吸附测定方法”将织物以规定方法摩擦后吸附于金属斜面,据吸附时间评价织物抗静电性能。此法设备简单,适合于反映服用织物因静电吸附肢体的程度。但测试结果受操作手法的影响过大,属简易测试方法。对含导电纤维的织物试样而言,金属与裸露导电纤维的接触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将导致测试结果的失稳。

因此,现行纺织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织物静电性能测试的方法标准,只有GB/T 12703-1991(或FZ/T 01060-1999)中的“电荷面密度法”有实际使用意义。GB/T 12014-1989防静电工作服标准规定的“防静电织物”的概念是“纺织时大致等间距或均匀地混入导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的织物”,规定的测试方法是:对经规定时间(33h和16.5h两档,对应洗涤50次和100次两档)和规定方法洗涤的防静电工作服试样,由内衬锦纶或丙纶标准织物的回转式滚筒摩擦机进行摩擦起电,由法拉第筒测试样的带电电荷量(应满足<0.6μC/件),由带电电荷量来评价防静电工作服的抗静电功能。由此可见,GB/T 12014-1989 标准也采用电荷面密度作为评价含导电纤维纺织品的评价指标。

3、含导电纤维织物抗静电性能评价体系的探讨

有文献指出,现行测试方法所得的纺织品、特别是含导电纤维织物的各个抗静电性能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差。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反映的是纺织品静电产生、逸散及其平衡过程中的各自的侧面或平衡过程中特定时刻的状态,故不一定要强求个各指标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而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含导电纤维纺织品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状态下的抗静电特性及实际使用效果。包括:

在摩擦起电方式下、织物接地和不接地两种状态下的最高电压及半衰期、电荷面密度及施加特定放电途径后的半衰期;在电晕放电方式下、织物接地和不接地两种状态下的最高电压及半衰期、电荷面密度及施加特定放电途径后的半衰期; 吸灰高度,等等。

对于现有的“电荷面密度”测试方法,应进一步研究摩擦方向与导电纤维排列方向的搭配问题、采用多种摩擦布以避免接地序列接近导致的起电电压低的问题、将试样和摩擦布之间的人工摩擦操作改为自动化操作,以消除人为误差。对其他测试方法,应解决由样品过小、接触状况失控等原因导致测试精度下降、重现性差、不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纺织品抗静电性能测试的问题。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