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测试 >

深色棉/粘牛仔面料的纤维含量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来源: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表2不同脱色方法的剥离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保险粉法的平均剥离率为2.1%,碱性次氯酸钠法的平均剥离率为2.7%,保险粉法的剥离率低于碱性次氯酸钠法;从脱色过程看,保险粉法在测试溶液中可以迅速剥离颜色,但是脱色后的纤维接触空气后颜色会迅速恢复原来颜色,这可能是织物用还原染料染色的缘故,而碱性次氯酸钠法脱色速度较保险粉法慢,但是效果良好,为永久性脱色。
2.2.2脱色后对定量分析中溶解过滤的影响
棉/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一般采用甲酸/氯化锌法将混纺织物中的粘胶纤维溶解[1],粘胶纤维溶解后会变成粘胶状液体,溶解后织物上的染料会被粘胶包覆从而使染料聚集,造成过滤困难。将用不同脱色方法脱色后的棉/粘胶纤维混纺织物按照甲酸/氯化锌法溶解粘胶纤维,过滤情况如表3。
表3 脱色后用甲酸/氯化锌法溶解后的过滤情况

通过表3可以看出,次氯酸钠脱色后的试样,在溶解过滤中过滤效果良好,优于保险粉法。还原染料经保险粉脱色后又回复颜色,残留在织物表面的仍然是还原染色,而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因此在过滤时,不溶于水的染料必然会包覆在粘胶状液体中[2];而次氯酸钠脱色原理与保险粉脱色完全不同,它是将还原染料氧化为可溶性物质,从而染料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的颜色状态。可见,脱色后对定量分析中溶解过滤过程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并不是染料的剥离率,而是脱色的机理不同。
2.3甲酸/氯化锌溶解方法和效果的比较
2.3.1净干重量百分率
混纺织物的组分经定性鉴定后,选择适当试剂溶解去除一种组分,将不溶解的纤烘干、称重,从而计算出各组分纤维的百分含量。按式(2)计算纤维的净干重量百分率。


 
P2=100-P1  (2)
式中:P1—不溶解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2—溶解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
m0—预处理后试样干重,g;
m1—剩余的不容纤维干重,g;
d—不容纤维在试剂处理时的重量修正系数。
在实验过程中,棉/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重量会在剥色过程中有所损失,而对于织物只含有少量粘纤,棉占的比例远大与粘纤的比例,这样在计算纤维含量时认为染料的重量可以忽略,剥色的重量近似等于棉在剥色过程中损失的重量。由此计算棉含量时原公式可以改为:

P2=100-P1   (3)
式中:P1—棉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2—粘胶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m0—前处理后样品干重,g;
m1—脱色后样品干重,g;
m2—溶解后样品干重,g;
d—棉在试剂处理时的重量修正系数。
2.3.2溶解方法的比对
将经过碱性次氯酸钠脱色的试样分成两组,每组10个样品,按照GB/T2910.6—2009进行甲酸/氯化锌法溶解粘胶纤维的实验,其中一组是在70℃下溶解20 min.,另一组则在40℃下溶解2.5 h。实验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70℃下甲酸/氯化锌法溶解粘胶纤维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