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原纱的纺制
抗静电原纱的纺制以往经常采用的是金属长丝与其他常规纱线交织的方法,其 抗静电效果虽好但其织造难度大,断头多,易造成布面疵点。而且金属断裂后容易对 防护性能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题运用棉纺设备对粘胶纤维和不锈钢纤 维进行混纺,这样做可以降低织造难度,减少织物疵点,提高织物的质量。
纺纱工艺流程设计
不同混纺比的纺纱工艺大致上是相同的。因为不锈钢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一般 情况下所占比例较低,在可纺性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那些普通的纺织纤维。不锈钢纤 维的横截面是不规则的多边形,纤维的外表极不平整,呈干裂树皮状,纵向呈沟槽状 条纹结构,摩擦因数较大。因此,混入不锈钢纤维后纤维间的摩擦力会增大。所以在 混纺的并条、粗纱、细纱各工序中,工艺上要采取重加压、大隔距、通道光洁、防缠 防堵等措施,保证牵伸的稳定。否则会造成牵伸效率低,条干和重量不匀率增大,甚 至出现牵伸不开,“出硬头”等不良后果[11
应用棉纺工艺流程,采用不锈钢纤维条与粘胶纤维条一纯并,三混并及复合混 并条混合方式,纺制14. 5tex混纺纱
纺纱工艺流程:幵清棉一梳棉一并条一粗纱一细纱一络筒 具体流程如下:
FA002—A0S5A—PAID®—A092AST+FA141—FA201B—FA305 (纯并)—站胶纤堆k
不锈钢^维ZZh*FA305 (棍一并)~*FA305 (混二并)_FA305 (混三并) -A454E-FA506- 133ZM-FA631纺纱工艺参数量,因此采用“刺辊低速,锡林高速”工艺,这样纤维便于从刺辊顺利转至锡林,梳 理合成纤维时必须釆用化纤型或棉与化纤通用的金属针布,否则容易发生冲塞针隙和 缠绕锡林的现象。在保证除杂效率的情况下,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降低刺辊 和锡林速度,提高盖板速度,以减小纤维损伤和多排短绒。.
C并条工序
由于不锈钢纤维表面摩擦因数大,长度损伤大,并条工序应严格控制隔距大小, 使之既适应纤维长度的离散,又能减小牵伸力,增加纱线均匀度。本工序采用FA305 并条机实现对粘胶的一道纯并,再与金属不锈钢纤维通过三道混合的一纯三混共4 道并条工艺流程。
该种混合纱对纤维(特别是不锈钢纤维)的混和均匀程度要求较高。不锈钢纤维 在抗静电布中不仅可以导电,而且还可尖端放电,以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所以,不 锈钢纤维在纱中分布愈均匀,其静电衰退的时间就愈短,抗静电性能就越理想[16]。另 外,由于不锈钢纤维为灰黑色,与粘胶纤维的色泽对比比较明显,所以,该纤维如若 混和不均勻势必会影响成纱和布面的质量,为了使纤维达到充分的均匀混和,提高最 终产品的外观质量,我们要采用多道并条,一般为三道。为此我们采用了3道混并, 混并并合数为5-8根,达到了混合均匀的目的;保证了成纱和布面质量。为降低牵伸 过程中附加的条千不匀率,采取了 “重加压”的工艺方法来平衡牵伸过程中产生的过 大牵伸力,确保了纤维在牵伸过程中的稳定运行,改善了纱线条干,减少了疵点。不 锈钢纤维混纺纱并条工艺如下表5-3所示:
表5~3不锈钢纤维混纺纱并条工艺分析
注:Hy为将10%混一并条经过预并合后的混纺预并条,不锈钢纤维含量3%-5%, Hy条定量为2lg/5m,不锈钢
纤维含量Hy条定量为12g/5m
混合方法:不锈钢纤维含量为10%~40%时,将不锈钢纤维条与粘胶纤维 纯并条直接在混一并工序混合;不锈钢纤维含量为1%~5%时,釆用将不锈钢纤维 含量10%的混一并条进行二次并合牵伸,然后再与粘胶纤维纯并条在混一并工序混 合复合混并工艺。将不锈钢纤维条粘附在粘胶条子上从同一个导条孔中喂入,混一并 速度控制<200ni/min,可减少并条断条。
定量:粘胶纯并条15.75g/5m,不锈钢纤维条10. 5g/5m;混二并、混三均 为 15.62g/5m。
并合数:不锈钢纤维含量1%~5%时并合数为8X(6~8) X6X6;不锈 钢纤维含量10%~40%时并合数为8X (5~7) X6X6;
并条的工艺道数:并条工艺采用三道并合。因为在二道并条工序中白色的 粘胶和灰黑色的不锈钢金属丝色差比较明显,但在三道并条中的色差几乎消失。超过 三道对混合不匀率的降低不再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成纱后物理性能一致, 质量稳定,一般需要三道混并机。
牵伸倍数分配:由于头道并条喂入的生条中前弯钩纤维居多,伸直平行度 差,故头并的重点应放在伸直前弯钩。实践表明头并的后区牵伸应在1.6~2.1倍间 选择。主牵伸区可配置较大的牵伸倍数,一般掌握在3. 5倍以下。因此混一并的牵伸 倍数选择5. 6倍,小于并合数。
在混二并时,喂入品种多为后弯钩,伸直后弯钩纤维与牵伸倍数的关系为:后 区牵伸倍数为1. 06~1.15倍,主牵伸区为6~8倍。总牵伸倍数可略大于并合数。
在并条过程中为防止缠皮辊、罗拉现象,须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还要经常 在皮辊、罗拉上撒滑石粉。另外,在前罗拉与喇叭口之间加集束器可有效防止缠前皮辊、罗拉的现象。
D粗纱工序
本工序的机器设备采用A454E型粗纱机。在粗纱工序工艺配置上以进一步提高 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分离度,改善纱条的条干均匀度为原则,特别是要控制粗纱伸长 率,防止条干恶化。粗纱机的传动必须满足工艺要求,保证调整方便。因粗纱的捻度 少、强力低,因此,在卷绕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卷绕线速度与前罗拉输出线速度;i —致。采取“大隔距、重加压”的工艺原则,为了不使细纱牵伸力过大,粗纱的捻系 数应该偏小,提髙皮辊、皮圈的光洁度,加强温湿度控制。粗纱定量不宜过大,以减 少细纱的牵伸力。较小的后区牵伸与较大的牵伸隔距相匹配,以改善牵伸后区的摩 擦边界分布,提高条干均匀度。粗纱定量(g/10m): 5.01;总牵伸(倍数):6. 62 e细纱工序
为了减少织造工序中的断头现象,我们将混纺纱的号数设定的稍微大些,所有 的纱都在40号左右。对于纱的抢度,将各种比例的纱的抢度设定为相同的值,细纱 机抢度齿轮的选择以此为依据,并用相同的捻度齿轮来纺各种纱。
在细纱工序中,由于混纺纱中有金属纤维,故对纺纱部件的磨损明显增大。尤 其是对细纱机的导纱钩和钢丝圈磨损更为严重。为了减少断头,保证纺纱质量,必须 勤换钢丝圈。这里我们选用了较高的G型钢丝圈,一方面这种钢丝圈能使纱正常通过 并减少毛羽,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因纱中出现突然的粗节(金属纤维未牵幵而成一束) 而使气圈过于膨胀造成细纱断头。实验中发现,随着金属纤维含量的增加,纱的断头 也增加,选用更重的钢丝圈可减少断头。 f络筒工序
络筒的要求为:有较大的卷装容量,以减少落纱或下道工序换管或换筒的次数, 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卷装尺寸不宜过大,必须在下道工序的机器上能容纳下且不影响 操作,并便于运输与储存。
粘胶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纱主要工艺如下表5-4所示:
表5-4粘胶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纱主要工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