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测试 >

比色法测定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确认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3.3 双甲酮试剂本身存在吸收并不能解释3.1实验的现象,我们分析造成加标前后确认试验吸收值不正常变化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乙酰丙酮的加入,甲醛与双甲酮的反应发生可逆,即确认试验的吸光度An应该是非甲醛因素显色的An1与逆反应产生甲醛显色的An2共同形成的,而且逆反应的程度与样品中甲醛的多少有关。为了证明此推测,我们使用已知浓度的甲醛标准溶液,按照文献中确认试验的方法先加入双甲酮反应,再加入乙酰丙酮显色(在实验后测得的吸收值中先扣除3.2中所提到的双甲酮自身产生的吸收)。具体实验结果见表2: 

甲醛标准溶液里不会有“其它非甲醛显色因素”,如果管中加入乙酰丙酮后没发生上文提到的逆反应,应该是这样的结果:表2中第三列“B”值等于0或接近于0,第五列中的百分比(相当于回收率)等于或接近于100%,但实际并非如此,而且随着反应管中甲醛量增多,第五列回收率减小。这些可以证明上文中的推测是很有可能的。

3.4 我们还分别用新配制的乙酰丙酮试剂与放置3周(阴凉避光)的乙酰丙酮试剂重复3.3实验,具体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可以解释为:导致反应逆向进行的主要是乙酰丙酮的影响,乙酰丙酮试剂放置时间越长,其反应能力会减弱,则反应的逆向程度减小,因而表中第四列差值百分比会增加。

3.5 从理论上讲,检测样品时虽然不能用“A-B”差值直接代表实际甲醛量,但可以用表2第五列中的百分比值进行修正(除以该百分比值)。可对于实际样品来言,其中的甲醛以及能够参与显色的非甲醛因素的量都是未知的,所以无法准确进行这样的修正,也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4 讨论小结

综合以上实验和讨论,我们认为文献中的双甲酮确认试验并不适合于纺织样品中甲醛实际含量的测定,原因是在乙酰丙酮存在下甲醛与双甲酮试剂的反应是可逆的,会导致检测结果的负偏差。至于是否能让反应的逆向程度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使用更合适的确认试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只有部分织物样品需要进行双甲酮确认试验,乙酰丙酮比色法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确有需要,就应该使用其它的甲醛检测方法如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样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S〕 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GB/T 2912.1-1998

〔2〕李志恩 《纺织品甲醛含量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J〕 纺织标准与质量 2003,(1):30-31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