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中,除了《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将样品上菌液培养温度设定为(24±1)℃,其余皆为37℃。为避免试验过程中温度差异对细菌生长产生的影响,使各标准间具可比性,应统一测试温度。接种菌液浓度、接种菌活性、接种菌营养水平、样品与菌液接触时间的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等,皆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因此,规定统一的测试参数,可使实验室内和各实验室间测试结果具有重演性和可比性。
3.1.4抗菌效果的判定
目前,抗菌结果的表示有百分率和对数值两种。百分率易于理解,但抗菌差异不明显。如90%、99%、99.9%、99.99%、99.999%......百分率数值上看似乎差一点点,但是小数点后多一个9,实际数值就要相差10倍,而且测试报告上一般只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因此,抗菌差异显示不出。况且,细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用百分率来表示并不合理。用对数值则可分别表示为1、2、3、4、5,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抗菌差异,但是不易被外行人士理解。考虑到环境和安全因素,不可片面追求过高的抗菌效果。抗菌织物大多数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而且需多次洗涤,应保证其安全性和持续性。台湾地区标准CNS14945《一般用途抗菌纺织品性能评估》的适用范围备注中规定,在测试抗菌性能之前,申请者必须附上抗菌剂的皮肤刺激性(pH值<2)或过敏性(无过敏反应)的动物试验报告,以及产品中添加物之经口急性毒性报告—小鼠>1000 mg/kg无死亡和异常现象的认证实验室报告正本,或是原料厂商提供的第三方检验报告副本及保证书。对于无需洗涤或不接触人体的制品,可降低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用途设定合理的抗菌效果判定值。
3.2影响吸收法测试效果的关键因素
影响吸收法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菌液制备、对照样、试样重量以及培养时间等4个关键因素,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11]。
3.2.1菌液制备
菌液制备是抗菌试验中初始、但又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着试验中细菌生长情况的好坏。目前的制备方法,分别为以美国AATCC 100为代表的两步法、以日本JIS L 1902为代表的三步法。所谓两步法,就是分以下两个步骤培养细菌:
第一步,用接种环取一接种环保存的菌种,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皿内,并将该平皿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
第二步,从第一步平皿中挑取一典型细菌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并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然后,就是将第二步中的菌液稀释至规定浓度。
而三步法则是在两步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即适量采取第二步中培养的菌液,加入到营养肉汤中,也在37℃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最后再将培养的菌液稀释至规定浓度。
在抗菌试验中,必须是活性较高的细菌才能真实地反映抗菌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在试验中,活性的高低一般是根据对照样上的细菌在培养前后的增长情况来判断的。细菌增长得越多,其活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两步法与三步法的实验数据表明(如表2所示),三步法使得菌液中的细菌活性大大提高,尤其对于生长活性较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效果更加明显,但对于活性较高的大肠杆菌来说变化不大。三步法避免了使用活性较低的保存菌种风险,可保证试验的重现性,真实反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但连续的3次培养,相对两步法来说,不仅耗时太长,而且操作烦琐,对于活性较高的大肠杆菌来说显得有些多余,因为采用两步法也能达到三步法的结果,即只要对照样上活菌数的增加倍数符合要求即可。为了操作简便,应根据菌种选用合适的方法。
3.2.2对照样
在抗菌试验中,对照样的选择极为关键。这是因为计算抗菌效果是以对照样为基础的,对照样上细菌生长情况的好坏,决定着抗菌效果的评价结果。一些方法选择了与试样同一类型、但不含抗菌剂的织物作为对照样,这主要是为企业而设定的,主要用于筛选工艺的比对试验。而对于市场化的检测就无法操作了,企业在送检时往往提供不出对照样来。因此,无论是从实验的可操作性、还是可对比性来看,都应当选择一种既有代表性的、又能对大多数试样都适用的对照样。
考虑到抗菌纺织品一般都是内衣、内裤、袜子等与人体皮肤接触较多的纯棉纺织品,故在实验中,选择了GB 7565287中规定的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用棉贴衬织物作为对照样。在前期试验时,未对棉贴衬织物洗涤而直接进行的试验表明,该贴衬织物上的细菌经过19 h培养后洗下的液体,按照十倍稀释法对其活菌进行计数,数据严重违背十倍稀释规律,甚至出现3.2.3试样用量试样用量的多少对结果有着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在对培养后的试样洗涤其上的活菌过程中,试样所含有的抗菌剂同时也被洗出。试样量越多,洗脱下来的抗菌剂就越多。而这些洗下的抗菌剂,会进一步抑制洗涤下来的液体中残留的活菌的生长,从而使得最后的活菌数减少。试样用量越多,活菌数就减少得越多,从而抗菌效果也越好,但这种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因此,统一试样用量在抗菌试验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3.2.4培养时间
培养时间是指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从生长繁殖到其活菌数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理论上,该时间段为18h比较合适。在现行方法中,有选择18~24 h的,有选择18±1 h的,还有选择20±2 h的,基本上都是在18~24 h范围内进行选择。
4·结论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抗菌测试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在实验菌种、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也有影响。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权威、科学的抗菌纺织品检测标准及评价体系,以规范、监督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秘志刚,梁小荣,李铁忠.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价和效果测试.[J].非织造布,2007,15(2):32-34.
[2]秘志刚,梁小荣,李铁忠.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价和效果测试.[J].非织造布,2007,15(2):32-34.
[3]高春朋,高铭,刘雁雁.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J].染整技术,2007,29(2):38-42.
[4]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S].
[5]文逸华,章回梅.纯棉抗菌整理的简易测试方法[J].印染,2005(7):41-42.
[6]王俊起,王友斌,薛金荣.纺织品抗菌功能测试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3,2(3):129-132.
[7]周敦金,王友斌,周璇.改良奎因法检测抗菌织物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4):426-427.
[8]刘晨,计芬芬,顾珍.纤维及其制品抗菌性能的动态测试[J].合成纤维,2005(10):43-46.[9]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S].
[10]计芬芬,刘晨,顾珍.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的比较及标准化问题探讨[J].印染,2007(17):34-36.
[11]张华.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的探讨[J].纺织科学研究,2006(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