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服装的技术要求
3.2.1缝制
服装的缝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质量,在旧标准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新标准增加了防静电服的缝制要求,特别对缝线针距根据防静电面料厚薄作了规定。缝线针距(12~14)针/3cm(单位面料质量≥200g/m2),缝线针距(14~16)针/3cm(单位面料质量<200g/m2)[3]。对接缝强力的指标有了提高,新标准要求接缝强力测试结果取五个中的最低值,不得小于100N。
3.2.2带电电荷量
带电电荷量是考核防静电服的一个重要指标,它量化了服装上的静电积聚量,在新旧标准中均采用带电电荷量来反映服装的防静电性能并将防静电服分为A级和B级。但两者不同的是旧标准按照耐洗涤时间的长短将防静电服分为A级和B级,带电电荷量要求均为≤0.6(μC/件),A级的耐洗涤时间为大于33.0h,B级的耐洗涤时间为大于16.5h。新标准的分级方法更为合理和科学,A级和B级在经过了同样的洗涤方法(标准附录C洗涤方法)后,A级带电电荷量要求不超过0.2(μC/件),B级带电电荷量应在0.2(μC/件)和0.6(μC/件)之间。
3.2.3测试环境条件
防静电性能由于环境的温、湿度不同而变化较大。旧标准中规定的测试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40%以下,因湿度范围较宽,实际测试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了测试的科学性。新标准综合考虑国际标准和国内的使用环境对湿度进行了调整,修改为(35±5)%既减少了测试误差,又提高了测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4.建议
由于防静电织物面料在织造过程中,一般是由普通纤维混纺导电纤维作为经纬纱交织而成,或在经纬纱中嵌入导电长丝制成。防静电面料选择不同的经纱和纬纱,经向和纬向上的抗静电性能就不一致。在新标GB12014—2009点对点电阻的测试方法中,如何选择测试点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同一块防静电面料经过洗涤调湿,在不同位置选取五组测试点,五次测量值的几何平均值为最终结果。但由于随意选择了不同的测试点,点对点电阻测试结果大相径庭,测试结果的再现性差无可比性。因此在试验方法中如能根据不同防静电面料的具体情况对测试点作出相关规定,将使结果更为科学,并能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