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测试 >

ISO 105 X18:2007纺织品酚黄变色牢度试验方法解析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7日

黄变是光、热、氧、水和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单一作用或综合作用下导致材料表面变黄的现象.黄变现象普遍存在于浅色纺织品的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其中酚类物质引起的黄变在锦纶等化纤产品中较为常见,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化纤面料或包装材料在生产加工中使用了含有空间位阻的酚类化合物作为抗氧剂.酚类抗氧剂中丁基苯酚(简称BHT)价格便宜,应用最广泛.BHT 可与氮氧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黄色醌甲基类化合物.[1]1因此,使用含有BHT的包装材料,或织物含有BHT 时,易导致纺织品发生酚黄变现象.纺织品的酚黄变测试最早为Courtaulds、Marks & Spencer 等公司的内部测试方法,随后被各大国际检测机构和公司采用,成为贸易验货的重要检测项目.在这些测试方法基础上,2007 年形成了国际标准

ISO 105 X18:2007 Textiles-Tests for color fastness-Part X18: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to Phenolic Yellowing of Materials,并指定James H. Heal 公司和SDL Atlas 公司生产的黄变试纸和控制布为测试标物.[2]该方法仅适用测试由酚类化合物引起的纺织品黄变色牢度,其测试结果并不能反映纺织品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黄变程度.该方法是以含硝基酚类化合物的试纸提供氮氧基团与织物中的抗氧剂反应,加速模拟织物黄变的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同类标准出台.本研究对纺织品酚黄变测试方法ISO 105-X18:2007 的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

1试验

1.1 材料及仪器

织物: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剪成(100±2) mm×(30±2) mm 试样,纱线或纤维需编织成相同大小的试样;玻璃片(100±1) mm×(40±1) mm×(3±0.5) mm;烘箱温度(50±3) ℃;耐汗渍色牢度仪,压力(5±0.1) kg;测试纸(100±2)mm×(75±2) mm,密度(88±7) g/m2,纤维素含量>98%,用<0.1%的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溶液浸泡,可使控制布黄变≤3 级;控制布:(100±2) mm×(30±2) mm 白色锦纶,黄变色牢度≤3 级;薄膜:不含BHT 的聚乙烯薄膜,厚63 μm,尺寸≥(400±5) mm×(200±5) mm;评级使用符合ISO 105 A03的沾色灰卡.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