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间隔丝(纱)的类型和细度
为了使织物具有良好的抗压弹性和稳定性,通常采用涤纶单丝、丙纶单丝和工业用尼龙等编织间隔层。间隔丝的细度对间隔织物的抗压弹性影响非常大。织物间隔距离较小时,通常采用较细的单丝,生产出的织物较柔软;织物间隔距离较大时,通常采用较粗的综丝,生产出的织物则较硬挺。
3.1.2 间隔丝(纱)的面密度
间隔丝(纱)的面密度即为单位面积上间隔丝(纱)的根数。根据织物的组织和用途的差异,间隔系统可以使用一把或两把导纱梳,通常都是满穿。在织物的抗压弹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把满穿的导纱梳,这样可降低成本。因此在设计和生产这类织物时要权衡织物的抗压弹性和生产的经济性。
3.1.3 间隔丝(纱)的垫纱角度
间隔丝(纱)的垫纱角度为间隔丝(纱)与织物表面所成的角度。间隔织物的静态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由间隔丝(纱)的垫纱角度决定。间隔丝(纱)除了要能承受正向载荷外,还要能够承受斜向载荷和横向载荷,具有一定的抗剪切能力。
间隔丝(纱)的垫纱角度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和织物的间隔距离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改变织物的抗压弹性。间隔丝(纱)可以垂直排列,也可以交叉排列。最初间隔丝(纱)是垂直排列,即间隔丝(纱)几乎与织物的上下表面垂直;现在间隔丝(纱)通常采用交叉排列,即从织物的生产方向看, 间隔丝(纱)与织物的上下表面呈一定的角度。 当间隔丝 (纱) 采用编链组织编织时,间隔丝(纱)与表层织物几乎成90°。 间隔丝 (纱) 的这种排列能够更好地抵抗垂直于织物方向上的压力。但这种结构不稳定,当织物受到斜向或横向载荷(即受到剪切)时,间隔丝(纱)不会弯曲, 而是向一边倒伏(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因此不能维持织物的间隔距离,如图4所示。通常间隔丝(纱)的角度约为45°。当只是用一把导纱梳时,这个角度也有利于导纱梳的反向垫纱。这时间隔丝(纱)呈V形排列(所有间隔纱呈X形排列),间隔丝(纱)与织物表层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此织物即使受到横向载荷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压弹性,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