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间隔层结构
经编间隔织物间隔系统的单丝或纱线参与两个表层的编织,轮流在两个针床上作针前垫纱,由一把梳栉编织或由两把梳栉反向编织,在一个针床上形成一个线圈后并转移到另一个针床上形成线圈。 实际上, 这个贯穿于上下两个表层之间的间隔丝(纱)就是这两个线圈间的延展线,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从织物的侧面(见图2)看, 由于这些延展线力图伸直而略呈弓形,并与织物表层成一个很小的角度。为使间隔层更加稳定,可在间隔层中引入衬经纱和衬纬纱,充实间隔层中的空隙。引入的衬经纱和衬纬纱还可与间隔纱互相交织,使结构更加稳定
织物间隔层的厚度主要由脱圈板之间的距离决定, 另外也与织物的组织结构及后整理工艺等有关。 由于间隔丝(纱)的弯曲, 织物的成品厚度小于脱圈板间的距离。最初,织物的间隔距离在1.5~5 mm之间,现在不同的机型可以生产出厚度为1.5~60 mm的间隔织物[2], 如日本生产的一种经编机可生产出3~50 mm的经编间隔织物[3]。有着特殊用途的间隔织物其厚度甚至更大,如德国能够生产出最大厚度为150 mm的经编间隔织物。另外,同一块织物的厚度可以变化,例如,可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坐垫材料。
3. 经编间隔织物的性能
3.1 抗压弹性
与泡沫材料或海绵不同,经编间隔织物是一个各向异性的材料, 在沿厚度方向上有与其它两个方向截然不同的力学性能。厚度方向上的载荷主要由间隔丝(纱)承受。织物受到压缩载荷后,受力点的间隔丝(纱)受到压缩,发生弯曲,便将载荷向受力点四周传递。图3为间隔丝交叉垫纱的受压试验[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受到变形的半径是很大的,即说明压力被分散到了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因此,该织物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抗压弹性。其抗压弹性和稳定性取决于间隔丝(纱)的类型和细度、间隔丝(纱)的面密度、间隔丝(纱)的垫纱角度以及间隔距离等。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