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经编毛圈织物剪毛后的毛绒高度一般不应超过3mm,主要是因为较高的毛绒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畸变,并会产生不适当的光泽和臃肿的外表,另外从生产角度考虑也不够经济。
3.6 机号、密度与毛绒关系
带有毛圈沉降片的高速经编机常用机号在24~32针/25.4mm范围,最常用的是28针/25.4mm,现趋向于用更高的机号,因为除了所用纱支以外,机号愈高,组织密度也愈高。因此可获得更高的线圈密度。线圈密度也就是在一定表面积中的线圈的数目。可以用下列公式确定:
S=C×W
式中:S——线圈密度(线圈数/cm2)
C——织物纵密(横列数/cm)
W——织物横密(纵行数/cm)
因为每一编织点就是一个线圈,所以线圈密度可以与毛绒密度相当,另外横密W可视为机器的机号,又考虑到每个毛圈剪毛后为两根绒纱,则毛绒密度为:
L=2(C×E)/2.54
式中:L——毛绒密度(绒纱根数/cm2)
C——织物纵密(横列数/cm)
E——机器机号(针数/25.4mm)
如果能选择较高的机器机号和较高的纵密,就能得到更高的毛绒密度,也能得到更引人的外观,也常可防止织物底布的不良效应。一般22针/25.4mm经编丝绒的毛绒密度达到380根毛绒纱/cm2,而28针/25.4mm则可达到700根毛绒纱/cm2,32针/25.4mm则更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厂家采用的是28针/25.4mm,也有少量厂家开始使用32针/25.4mm经编机。
3.7 脱毛与脱散问题的讨论
经编剪割丝绒一般采用前梳编织编链,依靠毛圈沉降片形成毛圈,根据纱线显示关系,在织物工艺正面显示的将是编链的圈柱,如用力摩擦工艺正面,将有脱毛现象,这在24针/25.4mm机上较为明显,为改善这一现象,我们曾试过将地梳与毛绒梳更换位置,组织不变,这样织物脱毛现象得到了改善,当然还可以采用较高机号、较高的密度和氨纶参与编织,都将有利于脱毛现象的改善。
另外,由于底布是采用经平组织,而前梳编链组织形成毛圈,在横向没有联系,因此织物横向受拉伸时,如后梳有断纱就会脱散,因此定形时,破洞之间要用线缝好,防止通匹撕布。改善这种脱散现象的方法是:a.采用两把梳栉编织底布,b.更换地组织,如图5所示,这样毛圈沉降片也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