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我国服装类纺织品最主要的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出口美国的产品必须要遵循美国本地的法令法规,特别针对纤维成分标签,美国有严格的标签法令,指导生产商和零售商进行正确的纤维标注。为了确保标签的正确性,首先要使用正确的测试方法。本文针对我国和美国在纤维含量测试方法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给国内的生产、贸易企业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使其能根据产品的出口地区,正确的进行产品纤维含量的分析和标签标注,满足市场的要求。
1美国纤维含量测试标准的特点
美国纺织染色家和化学家协会(AATCC)在纺织测试标准领域非常具有权威性,由其编制的针对纺织品的AATCC测试方法涵盖了纺织品纤维成份分析,色牢度实验及织物水洗的物理性能等测试标准。AATCC标准是纺织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采用最为广泛的测试标准。
AATCC测试标准在纤维含量测试方面有两个方法,AATCC20标准为纤维定性分析法;AATCC20A标准为纤维定量分析法。纤维定性分析中包括纤维纵向和横向截面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密度法,溶解法,干捻法,粘色法,熔点法,红外光谱法。AATCC20A是纤维定量分析,包括显微镜分析法,化学溶解法和拆分法等。
2我国标准与美国标准之间的差异
我国对纺织产品的纤维含量测试是基于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实验方法》和GB/T 2910《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在此之外还有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针对特殊产品编制的方法标准,如FZ/T 01095—2002《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实验方法》、GB/T 16988—1997《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FZ/T 30003—2009《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法》和FZ/T 01026—2009《定量化学分析 四组分纤维混合物》等。
2.1纤维定性分析方法
在所有检测机构中对纤维鉴别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应该为显微镜观察法和溶解法,针对特殊的纤维还会辅助采用燃烧法、红外光谱法等,其他方法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精准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因,使用较少。现简单介绍几个定性分析方法的过程,以及差异。
2.1.1显微镜观察法
显微镜观察法依靠生物显微镜作为工具,通过技术人员直接观察纤维的纵向和横向截面,从而初步判断纤维的种类。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显微镜判断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以及粘胶、氨纶等部分化学纤维。AATCC 20《纤维定性分析》标准和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实验方法》,除了对每一种类纤维的纵向和横向外观形态进行语言描述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纤维图片,给以更为直观的认知。
2.1.2溶解法
我国的行业标准FZ/T 01057.4—2007《纺织纤维鉴别实验方法 溶解法》要求一律采用常温(20℃~30℃)振荡5min,或煮沸3min之后观察样品的溶解情况。而AATCC20中溶解试验针对不同纤维溶解的难易程度提供了3种溶解时间,分别为5min,10min,20min。溶解温度除常温20℃之外还有50℃,90℃和煮沸。
例如,二甲基甲酰胺法溶解确认试验,要求在90℃时处理10分钟之后再观察溶解现象。由于采用的溶解条件不同,某些特殊纤维的溶解现象会有所不同,检测人员应细心观察,注意区分。
2.1.3干捻法
AATCC20中用干捻法来初步判断麻类纤维。取平行纤维束,浸入水中,握住一端,使另一自由端对着观察者,在电炉上使用热空气加热,在纤维干燥的过程中,亚麻和苎麻纤维为顺时针旋转,大麻和黄麻纤维为逆时针旋转。
2.2纤维定量分析方法
GB/T2910—2009中除个别方法外均等同采用ISO1833最新版的方法,与美国标准体系有较多差异。美国AATCC20A标准中包含有含水率、非纤维物质去除、纤维含量拆分法、纤维含量化学分析法以及纤维含量显微镜分析法。而我国的纤维定量分析法根据方法的不同,有专门的标准与之对应。在进行国内纤维含量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方法的选择,GB/T2910 为纤维定量化学分析法(附录中提供有手工拆分法),GB/T16988是针对动物纤维的显微镜分析法等等。
2.2.1纤维定量化学分析法
AATCC20A中提供了8种化学分析法:100%丙酮法、20%盐酸法、59.5%硫酸法、70%硫酸法、碱性次氯酸钠法、90%甲酸法、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法。而GB/T2910提供了23种化学分析法,覆盖了AATCC20A所有测试方法。现从样品准备、试剂选择、测试过程、数据处理等方面,分析两个方法体系之间的差异。
1)样品准备(见表1)
表1 备样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