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洗涤护理过程
洗涤护理包括洗涤、干燥、熨烫,这些护理过程都会影响织物的缩水。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稳定性越差。织物的干燥方式对织物的缩率影响也比较大。常用的干燥方式有4种:滴水干燥法,金属网平铺法,挂干干燥法和转筒烘干法。其中滴水干燥法对织物的尺寸影响最小,而转筒烘干法对织物的尺寸影响最大,其余两种居中。
2.2改善针织物尺寸稳定性的措施
在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研究中,织物的缩水率是衡量其尺寸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针织物的缩水率包括针织物在编织成圈阶段、后整理阶段受到复杂应力作用而造成的针织物不同程度的尺寸变化,以及针织物结构由于松弛作用而引起的尺寸变化。
要提高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首先应在针织生产全过程(织造、染整、成衣等)采用尽量低张力的松式加工方式。此外,为了使受到外力作用而尺寸发生变化的针织物回复到平衡状态,可以采取松弛处理(一般在实验室条件下)或者后整理(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松弛处理有干松弛、湿松弛、条件平衡和全松弛等几种处理方法。干松弛处理是指下机的坯布在无搅动无张力状态下平放24h,一般经过干松弛处理织物尺寸的回复仍有限。湿松弛处理是指在无搅动无张力的条件下,将织物在30℃温水中浸湿,并在无张力状态下吸去过量的水,再在40—60℃温度下烘30min。湿松弛处理的效果好于干松弛,由于水的浸润使纤维和纱线中的内应力得以释放,加速弛缓回复过程。条件平衡处理是指织物经过5次洗涤并在自由状态下干燥,这时织物的尺寸已经基本不再发生变化。全松弛处理是指织物经过滚筒式洗衣机洗涤和脱水,再在滚筒式烘干机中以6O一70℃温度烘30min,经全松弛处理的织物接近平衡状态。
3针织物尺寸稳定性能实验
3.1针织物的尺寸变形机理
线圈是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针织物最基本的结构特征。针织物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拉伸,在外力作用下,织物中的线圈会发生转移,使其尺寸(圈距与圈高,即横密与纵密)发生变化。当外力去除后,针织物的线圈又会力求回复到拉伸前的状态,但由于纱线接触点间的摩擦阻力和纱线本身弹性等因素,往往不能实现完全回复,此时针织物呈现出尺寸的不稳定性。
针织物的线圈存在着平衡状态,即能量最小状态,在此状态下,针织物不再继续改变尺寸。另方面,用尺寸不稳定的针织物制成的产品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新买的针织内衣,特别是棉等天然纤维的产品,在洗涤后严重缩水变形,纵向缩短而横向变宽即是一例。
3.2试样的编织
3.2.I材料的选取
本实验采用的是棉、羊毛两种纱线为原料进行编织。
3.2.2设备、组织的选取及材料的规格
实验仪器:采用日本Brother针织机,机型为KR一838(采用舌针)。
组织的选取:纬平针组织是单面纬编针织物中的基本组织,几乎所有纬编组织都具有纬平针织物的部分特性。因此,在历来对针织物尺寸稳定性的有关研究中以及在线圈模型的建立上,如Postle、Munden及其他学者均以纬平针织物为研究基础。
试样规格: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