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在单针床上编织而成,形成单面针织物,单面针织物有正面和反面之分,同时在两张针床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是双面针织物,双面针织物的两面均呈现正面线圈,纬平针组织即为纬编单面织物。
1.2针织物的性能
1.2.1卷边性
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称为卷边性。针织物卷边性是由于构成线圈的纱线力图伸直而造成的。卷边性可认为是针织物的不足之处,它可以造成衣片的接缝处不平整或是服装边缘的尺寸变化,最终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造型效果和服装的规格尺寸。然而,也有利用针织物卷边特性,设计出某些具有自然卷边外观的针织服装。
1.2.2工艺回缩性
在缝制加工针织面料的过程当中,衣片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回缩,其回缩量与原衣片长、宽尺寸的比值称为“工艺回缩率”,回缩率一般在2%左右。故在设计针织服装样板时需先考虑这一因素,确保成品规格的准确性和服用的舒适性。
1.2.3拉伸性
针织物的拉伸性也称为弹性,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由于针织物是靠纱线纵向或横向联系的,在受外力作用时,线圈中的圈柱与圈弧发生转移,放弃外力,便能恢复原状,因此,这种针织面料的适体性能较好,能显现出人体的线条特征,又不妨碍人体运动,适合做各种内衣、运动服和休闲服等理想材料。
1.3针织物的编织工艺
针织物的形成,需借助针织机中的织针和其他相关机件来完成,织针在成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织针有舌针、钩针和复合针3种。其中,由于舌针成圈过程中依靠线圈的移动使针舌回转来开闭针口,因此成圈机构简单,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织针。纬编针织物(以舌针为例)的成圈过程分为8个步骤,依次为退圈、垫纱、闭口、套圈、弯纱、脱圈、成圈和牵拉,形成纬编针织物线圈。
2针织物尺寸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2.1针织物尺寸稳定性影响因素
针织服装无论是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是穿着洗涤后都会面临尺寸变化的问题。尺寸变化的指标主要通过纵横方向的缩率(或直接尺寸)加以衡量,针织物的缩率与织物结构以及纤维、纱线的性能,加工条件等因素有关。
2.1.1纤维性质
不同纤维材料的缩水率一般情况下不尽相同,一般亲水性纤维(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缩水率大;疏水性纤维(合成纤维)的缩水率小,甚至不缩水。如棉、粘胶纤维的缩水率大,而丙纶几乎不缩水。
2.1.2织物性质
在相同织物规格条件下,粘胶、棉、麻、丝绸等吸湿性好的织物缩水率大,因此在购买时要将缩水率的因素考虑在内,且在裁剪前进行预缩水或按比例放足缩率。合纤织物,尤其是涤纶、丙纶等吸湿性极小的织物,其缩水率很低,可忽略不计。
2.1.3生产加工过程
由于织物在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拉伸作用,从而有张力留在织物上。然而织物在遇水后很容易解除张力,因此我们会在洗涤后发现织物缩水。在实际工艺中,我们一般用预缩水来解决这个问题。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