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染色纺织品色牢度的因素很多,包括染料的化学结构、染料在纤维上的物理状态(染料的分散程度、与纤维的结合情况)、纤维的种类、外界条件、染料的浓度、助剂等。耐光色牢度是指纺织品曝露在光线下使用时,光线中的紫外线等能破坏染料分子从而导致 “褪色”,使纺织品变色[1],即纺织品的耐光色牢度。光照对染料的影响主要包括两点:(1)染料的结构。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染料的化学键发生改变、断裂,染料中的发色基团、助色基团等的结构发生改变,出现色变;(2)染料分子中的电子及能量发生了改变。在大量高能量的紫外线照射下,染料分子中部分成键电子跃迁到高能级的反键轨道中,当这些电子返回到原来的轨道时会释放出不同的能量,使颜色发生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日晒牢度[2]。
我国现行的纺织品日晒色牢度实验方法标准主要是GB/T 8427—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3]。标准介绍的5种不同的曝晒方法各有不同缺点,详见表1。
表1 标准曝晒方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