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氯化水质量浓度对复合色牢度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不同颜色织物经耐光/氯化水复合测试后,变色程度不一。如4#粉红色织物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不佳,不同氯化水质量浓度下的复合色牢度均在1级左右;而16#黑色织物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较好,即使在高达200mg/L的氯化水作用下,复合色牢度亦能达到4.347级。
纺织品耐光色牢度与染色浓度或颜色深度有密切关系,浅色织物的耐晒色牢度差,深色织物的耐晒色牢度好[5]。当试样处于氯化水工作液中,不论是深色还是浅色,单位面积织物所受活性氯的进攻强度相近,亦即单位面积上染料分子被破坏的机会相近。因此,深色和浅色试样在相同的氯化水工作液中作用相同时间,单位面积被破坏的染料分子数目相近。由于深色织物上的染料数目多于浅色织物,深色织物上被破坏的染料比例小,而浅色的比例大。因此,在深色试样尚未觉察出褪色时,浅色试样的褪色已很显著[6]。
由图1可知,随着氯化水质量浓度的增加,各织物的变色程度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一。部分织物(3#、6#、7#、12#等)随着氯化水质量浓度的增加,变色程度骤降,如12#紫色织物在20mg/L时的变色为3.176级,而在200mg/L时的变色达到0.874级,下降达2.302级。这是由于随着氯化水质量浓度增加,攻击染料分子的有效氯增多,更多的染料分子遭到破坏,使得变色程度加重。但另一部分织物(4#、8#、11#、14#等)在氯化水质量浓度增加10倍的条件下,变色程度下降很少。这是因为这类织物在低浓度氯化水作用下的变色程度已很大,再提高氯化水质量浓度,变色程度不再发生变化。这部分织物大多为浅色,织物上的染料易受活性氯攻击,20mg/L氯化水溶液就可将浅色织物上绝大部分的染料氧化。由此,结合现实生活中可接触氯化水中有效氯含量(游泳池水余氯0.2~1.0mg/L,化合性余氯≤0.4mg/L[7],浸脚消毒池水余氯5~10mg/L),参考GB/T8433—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氯化水色牢度(游泳池水)》的规定,在后续试验过程中,确定氯化水质量浓度为20mg/L。
2.2 浸泡时间对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的影响
按1.2节试验步骤,将试样在20mg/L的氯化水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5、10、20、30、45min),研究浸泡时间对纺织品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浸泡时间对复合色牢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各织物变色程度均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为9#翠蓝色织物,从浸泡5min后复合变色3.970级,到浸泡45min后复合变色3.100级,40min内变色级数降低了0.87级。其它织物的变色程度受浸泡时间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在保证织物完全润湿的情况下,再延长浸泡时间,对织物纤维上结合水的量影响不大,即对攻击染料分子的有效氯的量影响不大。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织物有所膨胀,纤维间隙变大,纤维毛细管中的非结合水略微增加,增强了分子运动,加大了有效氯与染料作用几率。
结合图2与图1可知,织物对浸泡时间的敏感度较对氯化水浓度的敏感度低。由此可知,氯化水浓度是影响耐光/氯化水复合色牢度较主要的因素。GB/T5713—1997[8]标准中未规定织物浸泡三级水的时间,而GB/T3922—1995[9]、GB/T14576—2009标准中均规定了试样浸泡汗渍液30min。为统一试验操作,在后续试验过程中,规定织物浸泡氯化水时间为30min。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