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漂白:棉织物经煮练后,由于纤维上还有天然色素存在,其外观不够洁白,用以染色或印花,会影响色泽的鲜艳度。漂白的目的就在于去除色素,赋于织物必要的和稳定的白度,而纤维本身则不受显著的损伤。棉织物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次氮酸钠法、双氧水法和亚氯酸钠法。次氯酸钠漂白的漂液PH值为10左右,在常温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但对织物强度损伤大,白度较低。双氧水漂白的漂液PH值为10,在高温下进行漂白,漂白织物白度高而稳定,手感好,还能去除浆料及天然杂质。缺点是对设备要求高,成本较高。在适当条件下,与烧碱联合,能使退浆、煮练、漂白一次完成。亚氯酸钠漂白的漂液PH值为4~4.5,在高温下进行,具有白度好,对纤维损伤小的优点,但漂白时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腐蚀设备,设备需要特殊的金属材料制成,故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次氯酸钠和亚氯酸钠漂白后都要进行脱氯,以防织物在存在过程中因残氯存在而受损。
6)丝光:丝光是指棉织物在室温或低温下,在经纬方向上都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用浓的烧碱溶液处理,以改善织物性能的加工过程。棉织物经过丝光后,由于纤维膨化,纤维纵向天然扭转消失,横截面成椭圆形,对光的反向更有规律,因而增进了光泽。纤维无形定区的增加,使染色时染料的上染率增加。取向度的提高,使织物强力增加,同时还有定形作用。丝光后,一定要采用冲吸去碱或蒸箱去碱,或平洗地去碱等方法充分去碱,直至织物呈中性。
2.染色染色是借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色泽的加工过程。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染色产品应色泽均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分浸染和轧染。浸染是将织物浸渍于染液中,而使染料逐渐上染织物的方法。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染色。绳状染色、卷染都属于此范畴。轧染是先把织物浸渍于染液中,然后使织物通过轧辊,把染液均匀轧入织物内部,再经汽蒸或热熔等处理的染色方法。它适用于大批量织物的染色
纯棉织物折皱与防皱处理纯棉织物免烫的机理是在于纯棉织物经过耐久压烫(防皱)整理后﹐大大提高了织物的折皱回复能力﹐即提高了纯棉织物的弹性。为什幺经过耐久压烫后会提高强物的弹性呢?这要从形成织物折皱的原因说起。通常把织物在服用过程中产生的折皱可以简单地看作主要是弯曲变形。实际上﹐受外力作用而折皱的织物中许多纤维都发生了弯曲。被弯曲纤维的外层分子发生拉伸﹐而内层分子受到压缩﹐当外力去除后﹐则纤维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回复﹐其中主要作用的是拉伸部分的回复﹐纤维的这种拉伸回复性能与纤维的化学结构和微结构密切相关。而纤维中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又直接影响到纤维的变形与回复性能。由于纤维的无定形区与结晶区的结构不一样﹐大分子本身不太伸直﹐相互之间的排列也较乱﹐加之在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间没有氢键存在﹐当纤维被拉伸产生变形时﹐致使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位的取向度得到提高﹐从而相互间产生相对的位移﹐此时无定形区的部分氢键被折散﹐并在新的位置上重建。当外力拆除后﹐由于在无定形区缺少稳定的交键﹐因而这部分变形,除非在湿﹑热的条件下﹐否则是很难复原的﹐这便形成了折皱。因此﹕要提高纯棉织物折皱回复的能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纤维无定形区内引入适量的稳定的交链。纯棉织物在特种整理剂处理后﹐整理剂便以单分子或缩聚物的形式在无定形区的分子键间生成共价交键﹐犹如整理剂单分子伸出了两只强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无定形区的分子链﹐在纤维分子链间产生牵制和固定的作用﹐使其不得产生相对位移﹐这样就减少了不立即回复的变形﹐从而提高了纤维的变形回复能力﹐这就是纯棉织物免烫整理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