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用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将目的物包覆其中,形成直径从几微米到上千微米的核-壳结构的微小粒子的技术【1】。胶囊有多种分类方法:从芯材来看,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来分,可分为单层膜和多层膜微胶囊;从壁材的组成来看,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微胶囊;从透过性来讲,又分为不透和半透微胶囊,半透微胶囊通常也称为缓释微胶囊。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降低毒性,掩蔽不良味道,控制核心释放,延长存储期,改变物态便于携带和运输,改变物性使不能相容的成分均匀混合,易于降解等性能【2~4】。这些功能使微胶囊技术成为工业领域中有效的商品化方法。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直到50年代美国NCR公司的Green开发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5】,并应用于无碳复写纸后,微胶囊技术才得以迅速的发展。如今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医药、农药、日用化学品、生物制品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纺织领域的研究工作者一直以来也正积极地将微胶囊技术应用于这个传统的产业,以期望赋予织物一些更新的功能,提高产品的档次,或改善一些传统的工艺流程。在80年代中期日本首次尝试将微胶囊用于纺织方面,此后欧美的各种专利不断地出现,而我国尚处于开发初期阶段【6】。纺织工业中应用的微胶囊要求具有以下性能:缓释性能;发泡性能;隔离性能等。目前微胶囊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织物的印花、染色、整理等方面。
1微胶囊的制法
不同种类染料和染料中所含的助剂对微胶囊形成颗粒的大小和均匀程度都有很大影响。染料微胶囊的大小、形状和所包染料浓度对其释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规则微胶囊外形也导致微胶囊的缓释性难以控制,因此,胶囊壁材和合成路线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微胶囊制备方法从理论上大致分为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三类。【6~7】
1.1化学法
[1][2][3][4][5][6][7][8][9][10]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