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液法:将染液与丙酮或DMF按不同体积比混合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混合液的吸光度,计算上染百分率{A0-A1)/A0×100%,式中一。为原液吸光度,A0为染色后残液吸光度};剥色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结合标准曲线测剥色液吸光度,计算剥色液染料质量浓度[D]b。、纤维上染料量.上染百分率等于纤维上的染料量除以染色时投入的染料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V(染液):V(溶剂)对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溶剂性质、用量都会影响染料的吸收光谱17I,为此,配制了分散红3B0.2g/L、分散剂NNOlg/L、pH值为5的染液,再将该染液按照一定体积比加入丙酮或者DMF后,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结果见表1.
.jpg)
从表1可知,在V(染液):V(溶剂)为4:1时,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远小于其他配比,且入max随着溶剂量增加而增大,但溶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幅度变小.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若溶剂种类、含量改变,都需重新测试其最大吸收波长.
2.2残液法测试上染百分率的溶剂选择
溶剂含量影响染料的溶解度,也就影响所测的吸光度数值,而且1.5中计算上染百分率公式的使用前提是所测吸光度与染料质量浓度呈线性正比关系.为此。本文选用丙酮与DMF两种溶剂,讨论其在不同染料质量浓度范围内所作的标准吸光度曲线的直线相关程度,以此找出染料与有机溶剂的最佳配比以及测试时染料的稀释倍数.
2.2.1丙酮作溶剂时染料的标准吸光度曲线
以染料质量浓度[将原始染液(分散红3B0.2g/L、NNO1g/L、pH5)用水稀释而成,没有加入丙酮1为横坐标,染液与丙酮按不同体积比混合后所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结果如图1、2所示.采用Origin软件对图l、2中各标准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各标准曲线的直线相关系数见表2.
.jpg)
.jpg)
从表2中的R值可看出,在0.02~O.10g/L(图1)、V(染液):V(丙酮)为4:1时,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不太好。原因是丙酮用量少,导致染料不能充分溶解.所以,在采用丙酮作溶剂时,其用量必须保证染料能够充分溶解.在实际染色时,分散染料的上染百分率一般在80%以下,残液中的染料质量浓度会很低,需用水将染色原液稀释至接近实际残液质量浓度(即图2的0.005~0.040g/L),再按体积比加入丙酮进行吸光度测试.从表2还可看出,采用较低染料质量浓度所作的标准工作曲线直线相关性更好.从理论上分析,有机溶剂用量越高,染料的溶解性越好.而由分光光度计的测试原理可知,所测试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溶解的物质分子数成正比,因此,如果染料的溶解性不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变差.图2中,在V(染液):V(丙酮)为4:l时,尽管染液中染料质量浓度在4种配比中最高,但其吸光度值却不是最高,这是染料没有充分溶解造成的,在实际测试时,尽量不要采用溶剂含量低的比例.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