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涂层整理即在各种织物表面涂上一层能形成薄膜的高分子化合物,使织物正反面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整理技术。涂层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还能根据织物的用途不同,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透气透湿、阻燃防污、遮光反射及抗静电、防紫外线等功能,使织物多功能化及提高附加值[1]。
涂层是一种古老的整理工艺,早在公元前一千余年,人们就用生漆涂在织物上形成一层防湿膜。当今国际市场涂层产品层出不穷,用途越来越广,产量逐年上升。据报道,目前世界涂层纺织品已占纺织品总产量的30%,涂层剂消耗量以重量计算已达总纺织助剂的50%左右[2]。
涂层整理剂是一种成膜性的合成高聚物,一般由两种以上单体共聚而成。常见涂层剂有聚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合成或天然橡胶、聚氨酯等。聚丙烯酸酯即通常所说的PA涂层胶,是目前国内涂层厂家常用的涂层剂品种。PA涂层胶具有不泛黄、耐老化、透明耐洗、粘着力强等优点[3]。
由于涂层纺织品的特殊性,其一些理化项目的检测方法无法沿用普通纺织品的理化检测标准,比如混纺产品成份分析标准为GB/T2910一1997《纺织品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4],涤/棉混纺产品定量测试用试剂为75%硫酸,但此标准没有规定当织物表面有涤层剂时,如何将涂层剂去除?而在日常检测中我们发现,如果不先将涂层剂去除,直接按GB/T2910一1997规定的方法进行成份分析,其结果是不正确的。织物表面的涂层剂对含量测试结果干扰很大,有时涂层胶将应该溶解的纤维包裹住,使实际溶解在化学试剂中的纤维小于应该溶解的纤维量,这样计算出的剩余纤维量增大,溶解纤维量偏小。如果涂层胶溶解于成份分析使用的化学试剂,由于反应前试样的重量包含涂层胶的重量,则计算出的剩余纤维量偏小,溶解纤维量偏大。
查阅国外纤维定量测试标准,如IS01833、IS05088、从TCC20A、ASTMD629、BS4407、JISLl030-2[5-10],这些标准均未规定如何去除涂层织物表面的涂层剂。
本文以染色涤/棉(70/30)混纺织物为实验材料,将部分织物进行聚丙烯酸酯(PA)涂层整理,另一部分未涂层织物作原样进行对比,根据剥离效果及毒性对比选择剥离用溶剂种类及试验条件。
2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