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工艺1所得的织物亮度最低,这是因为在染色过程中,低聚物从涤纶内部迁移到纤维表面,染料富集于低聚物、低聚物粘附在纤维表面,从而使得织物色泽灰暗。
而采用工艺3取得的织物颜色亮度最高,这是因为在染色过程中加入了低聚物去除剂,将纤维中的低聚物从纤维内部向表面扩散溶出,并且抑制染液中低聚物再次沾污纤维表面,提高低聚物在染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同时,进行还原清洗可进一步减少织物表面低聚物的含量,所以织物亮度最高。
4采用氯仿萃取法测定织物上低聚物含量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用有机溶剂溶解低聚物。因为氯仿分子体积较小,容易渗透到纤维内部,所以选为萃取剂。
取4g染好的涤纶织物试样,剪成25mm2以下的碎片,从碎片中称取1.0g(准确至0.01g)试样3份,置于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0mL氯仿,用薄膜将锥形瓶密闭,置于80℃水浴中,保持有力的振荡2h,振荡完毕把试样置于旋转蒸发器上蒸发(用氯仿洗涤锥形瓶3次,洗涤液倒入蒸发瓶中),当蒸发瓶中液体体积为5mL时,置于氮气吹干仪下吹干,蒸发瓶在放液体前于电子天平上称重,倒入液体等蒸发完毕也于电子天平上称重。两者质量之差即为低聚物的质量。测得3种工艺处理的织物上的低聚物含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工艺3处理的织物上低聚物含量最低,工艺1处理的织物上低聚物含量最高,工艺2处理的织物上低聚物含量稍低于工艺3处理的织物。这是因为,在工艺2中加入了低聚物去除剂,在染色的过程中,低聚物去除剂渗透到纤维内部,将纤维内的低聚物溶解并扩散到纤维表面,加上染色过程中染液的不断搅动,纤维表面的低聚物很容易扩散到染液中。所以,工艺2处理的织物低聚物含量明显低于工艺1处理的织物,而工艺3又是在工艺2的基础上,将织物进行还原清洗,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将织物上少量的残存低聚物去除,工艺3处理的织物低聚物含量最低。
5色牢度分析
在染色过程中,低聚物从涤纶内部迁移到纤维表面,虽有部分扩散到染液中,但大部分粘附在纤维表面,在降温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低聚物从染液中析出粘附在纤维表面,而低聚物又吸附染料,富集于纤维的表面,在织物表面形成浮色,不仅使织物色泽灰暗,而且使得织物的各项色牢度下降。
5.1摩擦牢度分析
参照GB/T3920-1997,将处理好的涤纶织物试样进行测试,用灰色样卡评定摩擦位置的摩擦褪色级数,用沾色用灰色样卡评定摩擦布的沾色级数,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工艺1处理的织物摩擦牢度最差,且比工艺2、3处理的织物摩擦牢度低半级。这是因为工艺1处理的织物表面上带色低聚物含量较多,在摩擦的过程中带色低聚物很容易从织物上脱落并且沾在摩擦头上;而工艺2、3处理的织物表面上带色低聚物含量相当少,因此摩擦牢度很高。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