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2可知,氨基改性、侧链结构复杂的有机硅柔软剂SL-1688在轧辊壁上的吸附量远大于其它几种有机硅柔软剂,与在棉织物上的吸附趋势一致。这是因为有机硅柔软剂SL-1688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种氨基改性的链段,并且链段结构比较复杂,分子有较强的极性,在极性器壁表面的吸附量就较高。
2.3 有机硅柔软剂整理效果与结构的关系
采用四种有机硅柔软剂对棉织物进行柔软整理,整理效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有机硅柔软剂SL-1688在白度上与聚醚氨基改性柔软剂SLM较相近,比DC-949和TAS好。这是因为有机硅柔软剂SL-1688是由高位阻硅烷偶联剂合成,并且高位阻硅烷偶联剂上氨基的活泼氢被改性剂封闭,使其难以形成氧化发色基团,降低了有机硅柔软剂泛黄的可能性,整理织物白度好。而聚醚氨基改性柔软剂SLM氨基含量较少,所以氨基氧化的程度较小,难以形成氧化发色基团,整理织物白度较好。此外,有机硅柔软剂SL-1688是以线性硅油为主要原料聚合反应得到,氨基在聚硅氧烷侧链上均匀地接枝,使氨基分布比较均匀,并且有高位阻的惰性基团,得到比DC-949和TAS更好的柔软效果和滑爽感。
2.4 洗涤次数对轧辊吸附性能的影响
四种有机硅柔软剂洗涤1,3,5,10,20次后,其在轧辊壁表面的吸附性能见图3。
由图3可知,4种有机硅柔软剂在轧辊壁表面的吸附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洗涤10次后,氨基改性的DC-949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有机硅柔软剂,而SL-1688,TAS和SLM3种
有机硅柔软剂的吸附量相差不大,SL-1688的吸附量比TAS略高,聚醚氨基改性的SLM吸附量最低。洗涤20次以后,DC-949在轧辊壁上的吸附量增加较快,明显高于其它三种有机硅柔软剂的吸附量,TAS也增加较多,超过了SL-1688的吸附量,聚醚改性的SLM由于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仍然是吸附量最少的。
由以上分析得知,吸附量不仅与有机硅柔软剂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结构中有无侧链及侧链的结构等因素有关。柔软剂分子极性强,侧链较短,分子线性较好,则易于在轧辊壁的表面吸附。柔软剂DC-949分子线性结构较好,分子极性也较强,侧链很短,所以其经过长时间的洗涤容易吸附在轧辊壁上;柔软剂TAS为氨基改性有机硅,其分子具有一定的极性,分子链中不存在侧基,分子结构线性非常好,容易在器壁表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吸附,吸附量相对较高;柔软剂SL-1688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种氨基改性的链段,使分子有较强的极性,但是侧链较长且较复杂,分子线性不佳,增大了分子与器壁表面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使得范德华力大大减小,因而即使分子极性较强,多次洗涤后在器壁表面的吸附量也不大;聚醚氨基的SLM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在轧辊壁上的吸附量均比氨基改性的要小,一方面是由于分子极性小,另一方面是聚醚改性后亲水性提高,更容易溶解于水中,因此,SLM在轧辊壁表面的吸附相应减少。
<<上一页[1][2][3][4]下一页>>